转自: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文学馆《林海雪原》馆藏版本。
《林海雪原》剧照(1960年版)。
黑龙江文学馆《林海雪原》人物雕像。
黑龙江文学馆内的《林海雪原》改编作品展区。
□王宏波
“腊月严寒,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一体……”这是中国当代优秀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对于东北山林大风雪的描绘。
在79年后的这个季节,英雄杨子荣、高波、孙大德的后人为了长久的思念,分别从山东烟台、北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和我们相聚于——文学里的《林海雪原》,再一次寻访英雄前辈“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将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见《林海雪原》后记——作者注)顽强战斗,甚至“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同上)的张广才岭深处……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与黑龙江电视台联合摄制大型电视专题片“文学里的黑龙江”,我有幸被邀请为“文学里的黑龙江之曲波《林海雪原》”的文学顾问和嘉宾,随摄制组冒着纷飞的大雪,踏入这片林海雪原。
1
遥望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岭,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回到1946年的严冬。那时,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领下,侦察英雄杨子荣和战友们,在茫茫林海,剿灭由国民党搜罗的伪满官吏、警察宪兵、地主恶霸等组成的数十万政治土匪。作家曲波在《林海雪原》扉页上庄重写道“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腊月的清晨,晓月隐退,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肃穆。在杨子荣烈士陵园,杨子荣的儿子杨克武夫妇、高波的侄子高春堂和侄孙女高晓淇,以及孙大德的儿子孙长生夫妇,手捧鲜花,缓缓而上。风雪朦胧了他们的身影,却朦胧不了他们对父辈的深深怀念。
这纷扬的雪是1955年腊月的大雪吗?
曲波在《林海雪原》后记中写道:在一个大雪的夜晚,他想起八年前的今天,在北满也正刮着狂风暴雪,那也正是要飞袭威虎山的前夜。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茫茫的林海、皑皑的雪原,杨子荣、高波等同志的英雄形象与事迹,又一一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于是,这位15岁参加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第二团副政委,率部在牡丹江一带执行剿匪任务,后又参加辽沈等战役,两次身负重伤的“年轻老战士”,下定决心突破一切困难,完成创作。他仅用一年半的业余时间,便完成了这部被誉为红色文学经典代表作的《林海雪原》。
他们来到前辈墓前,虔诚地献上鲜花,鲜花映照出他们脸上滚落的泪水……
杨克武虽已年逾八十,但腰板挺直。他抹一把落在头上的雪,正了正草绿色军装胸前的奖章,介绍起他的父亲杨子荣:我的父亲原名杨宗贵,子荣是他的字。1917年3月3日出生在山东烟台市。九一八事变后,父亲被抓劳工,再无音信。他先后给大户人家做护院,跑船、流放木材,在码头当装卸工,在煤矿工作。1943年因反抗日本工头被迫跑回山东老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后被整编到胶东军区海军支队。他随部队渡渤海湾,开赴北方,参加多场战斗,不久提升为班长,并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剿匪有谋有力,屡立奇功,被任命为侦察排长。
为了剿灭座山雕,杨子荣率孙大德等五人乔扮土匪,上威虎山,把座山雕骗到山下活捉。后在围歼郑三炮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杨克武的泪水融在飘飘的雪中。
1951年,杨子荣的未婚妻许万亮在等待中病逝。如果她知道自己心爱的杨宗贵就是全军“特级侦察英雄”“战斗英雄”杨子荣,她在天堂也会露出温柔的笑容。为了英雄有后,他大哥杨宗福把长子杨克武过继在杨子荣的名下,1968年3月,杨克武接过杨子荣未竟的事业,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2
雪还在下,我们向着夹皮沟进发。
汽车蜿蜒行进在冰雪覆盖的林区公路上,两边茂密的森林随着山峦起伏,林间厚厚的积雪像一条一条雪道顺坡而下。孙大德的儿子孙长生望着车窗外,仿佛在寻找着父亲在雪原上疾驰的身影。
孙长生曾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副社长,退休后致力于《林海雪原》的研究。他讲述了他父亲孙大德的故事:“我父亲1945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二支队,因熟悉东北地理和风土人情,被调到团直属侦察排,一直跟随杨子荣侦察剿匪,并荣立战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子荣外出侦察都带着他和魏成友。”
曲波在书中把孙大德写成长腿孙达得,孙长生说,父亲个子并不高,腿也不长,而魏成友却很高,长着一双大长腿。《林海雪原》中孙达得的“大长腿”融合了魏成友的影子。
孙长生说,父亲常讲曲波率领小分队在林海雪原剿匪的故事。那时战友们每天带的饭团冻得硬邦邦,要先放到腋下暖一阵子,再啃着吃。1948年父亲在辽沈战役中受伤。父亲说,子弹从前面射入,从后面腿肚子钻出,前面是小口,后面是大疤,说明他是在冲锋的道路上挨了一枪。父亲讲这些时,话语里充满了革命军人藐视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但每当讲到杨子荣叔叔牺牲的时候,他都痛苦得讲不下去,眼里噙满了泪水……孙长生陷入了沉默,良久,他说,我父亲和杨子荣叔叔是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
这位英雄的战士——孙大德1970年因公牺牲。
3
我们来到了夹皮沟林场,这里举目皆山,林深树茂。《林海雪原》中描述的张大山、李勇奇等人物的生活原型都是这里的林业工人。高春堂在女儿高小淇的搀扶下,双脚刚着地,泪水已涟涟。这里是他二叔高波战斗过的地方。《林海雪原》记叙了高波在这条森铁线上和土匪的浴血奋战和英勇牺牲。
腊月二十八日,小火车在雪原上向夹皮沟疾驰,车厢内坐着从牡丹江购买年货的山里人,望着窗外雪景,心里美滋滋地想着未来。小分队战士在机车头架设机枪,保护着车上的幸福和欢笑。车尾守车里,高波和几名战士百倍警惕,看押着土匪小炉匠栾平。高波圆脸闪耀着青春的朝气,一双眼睛机警地望着窗外。他15岁参军,跟随曲波、杨子荣等人从山东挺进林海雪原,参加数次战斗,在战斗中长大。当火车行进到二道河子桥上,突遭座山雕率领的土匪袭击时,他跳下车,指挥战士就地散开卧倒,命令射击。战士们按他的命令向匪徒开火,冲在前边的匪徒被打倒。高波怒吼着飞下车去,锋利的刺刀插进匪徒的胸膛。
高小淇手捧《林海雪原》,在风雪里诵读:“突然高波的脑后一声巨响,像一条沉重的大棍落在他的头上,顿时他两目失明,天旋地转,一阵昏迷,跌倒在雪地上,随着他身体的倒下,他已失去了对天地间的一切的感觉。”“十八岁的高波,力杀了十九个匪徒,救出了几百名群众,呼出了他最后的一口气,与剑波,与小分队,与党永别了!为革命贡献了他自己美丽的青春。”……
高春堂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伤悲,说二叔高波牺牲时,家里的人都不知道。后来在高家村放映《林海雪原》电影,奶奶当看到高波牺牲这一场景时失声痛哭……1960年出生的高春堂没有见过这位英雄的二叔,却有一种对前辈革命精神的传承。每隔几年他都要来林海雪原祭奠二叔。几年前他生了重病,出行不便,这次专程领女儿前来,就是要把对二叔高波的敬仰、对英雄的怀念、对林海雪原的牵挂亲手交给下一代。
大雪融化,群山林海萌出新绿。这部凝结着多方心血的“文学里的黑龙江之《林海雪原》”,在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清明节播出了。
我怀着对于英雄前辈的敬仰看完这部专题片,此时“夜,是如此地宁静”(见《林海雪原》后记),人们逐渐沉入了梦乡,但你们还曾记得那些在艰苦岁月为今天流血牺牲的先烈?
还曾记否林海雪原——《林海雪原》里这些至今还鲜活的英雄?
让我们走进林海雪原,和他们做一次思想的交流、精神的洗礼吧!
本文图片由黑龙江文学馆提供
下一篇:吾心安处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