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自然资源部
5月16日,自然资源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以下简称新版《规程》)正式印发施行。本期刊发解读文章《规划体检评估的内容深化与人民城市的价值升维——<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修订的人民视角》。
城市的核心是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以下简称规划体检评估)工作的根本遵循。《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查找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城市突出问题提供抓手、为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提供平台。面向新的发展环境,响应党中央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等要求,结合近几年全国城市的实践反馈,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规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进一步优化了规划体检评估针对不同尺度、不同领域规划实施的分析要求,完善了面向民生保障的指标体系与专题评价框架,在新的发展阶段持续支撑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聚焦民生福祉、优化评估体系,提升市民幸福感
重点围绕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领域,优化指标体系、细化分析颗粒度,以规划体检评估感知市民需求、推动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更精准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支撑市民生活便利,系统优化社区生活圈评价要求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规程》共形成包含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养老、文化、体育设施、足球场地、菜市场等设施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分析评价“从硬件到服务”,增设公共服务设施体检专题评价框架,提出应从设施的数量供给是否充足、空间布局是否便捷可达、服务质量是否匹配居民需求等角度开展分析,兼顾市民使用体验中重点关注的“有没有”“近不近”“好不好”三大方面。例如,既通过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评价用地供给是否充足,也通过社区体育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考察设施布局是否便捷,还结合市民满意度调查进行专项分析。
指标测算“从物到人”,优化了设施覆盖率指标的计算口径。《规程》对设施服务覆盖范围的计算,提出了从等距离半径到实际路径的技术要求,加强了覆盖范围测算的真实性;本次《规程》修订,在覆盖居住用地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人口覆盖的计算口径,进一步与实际的城市居民分布贴合,强化设施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
优化社区生活圈指标体系与评价维度支撑规划实施落地,加强多尺度空间、多层级规划中的民生评估路径
分析尺度更精细。《规程》修订提出应根据城市不同尺度(如全域、中心城区、城区、社区等)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评价规划实施和城市治理重点内容。同时,在指标体系也相应设置了“全域—中心城区—城区”三个层级,使分析内容和指标范围相对应。
规划传导更完善。在分析内容上,加强了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传导落实总体规划的分析要求,确保总体规划的目标和指标有效落实。
需求对接更精准。在分析重点上,结合规划实施中的重点工作,重点关注各类设施的配置数量和布局情况,特别是如学校、医院等公益性、民生性等重点设施的实施情况,使规划体检评估更好地贴合市民的实际生活需求。
贯通多尺度空间、多层级规划的民生评估优化空间保障、提升空间效能,增强市民获得感
通过开展空间资产精细化监测,增强空间承载对创新需求的适配、更精准剖析低效与闲置空间利用瓶颈,完善空间“规划体检评估—优化利用—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使市民在资产保值增值、创新产业增长、空间使用增效等多维度切实提升获得感。
精细衡量空间价格,促进空间资产的保值增值
空间资产价格关系老百姓的“钱袋子”和企业的发展成本,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征。《规程》修订把原有笼统的“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地价”指标拆解为城市商服用地地价、城市住宅用地地价、城市工业用地地价3项,更清楚地反映不同用途土地的价格走势。通过更精细化的评估,实现“地尽其用、价有所值”。
精细化衡量空间价格空间支撑创新落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程中,如何让土地、空间等资源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是关键。《规程》提出要重点评估城市空间在支撑科技创新、促进消费升级、发展文旅产业、提升生态价值等方面的实际效果,让每一块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益,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存量空间盘活,推动城市更新与空间再利用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品质提升。《规程》修订增设了城市更新体检专题评价框架,突出“以规划体检评估解决问题”的作用,重点从三个方面查找问题:看现状短板、听群众需求、查政策落实。并把解决规划体检评估发现的具体问题作为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关键抓手,让城市更新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面向当前城市盘活存量土地的重要任务,从分析内容和指标监测两方面进行了完善。分析内容方面,重点对存量土地规模、结构、效益等进行分析,帮助各地摸清家底、找准潜力空间。指标监测方面,整合土地闲置率、存量用地供应比例、新增城市更新改造用地等关键指标,更准确地掌握闲置、低效用地情况,推动城市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好用活。
规划体检评估支撑城市更新强化应急响应、引导能力提升,增强市民安全感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频发。既需针对已发生的显性风险加强防控,更需通过冗余空间完善潜在风险的缓冲机制,双向发力,将空间韧性转化为市民切身可感的安全保障。
聚焦关键风险防控,强化重点突发事件的监测评估
《规程》修订面向近年来城市普遍面对的风险,重点强化了对城市水安全、雨洪安全、市政安全等方面的监测。例如,增设水源地数量指标,推动城市实现多水源保障,提升对水源污染事故的应对能力。增设蓄滞洪区和城镇开发边界重叠面积指标,考察雨洪应对的规划布局合理性,确保城市防洪能力。增设老旧燃气管网改造进度及管道安全距离控制,着力从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
加强冗余空间储备,以规划体检评估引导韧性能力提升
通过加强冗余空间储备,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韧性,《规程》形成了一些引导性指标。例如,设置了分布式清洁能源设施覆盖面积指标,确保能源安全保障。结合《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规范(TD/T 1074-2023)》增设公共卫生应急预控用地面积指标,遇到突发疫情能快速搭建医疗设施。增设城区范围及周边20公里农用地面积指标等,引导在城市近郊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建设,提高极端条件下的粮食自给能力。通过这些“应急储备清单”,引导城市加强“未雨绸缪”,让城市既防患未然,又处变不惊。
规划体检评估支撑城市韧性能力提升(作者:王吉力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