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晋时期官印制度与边疆治理的实物见证,“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以独特的形制与文字,对于我们认识研究西晋时期针对高句丽的行政管理体系和高句丽基层组织而言,亦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此方“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以及现藏于故宫的“晋高句骊率善邑长”铜印,钮身头部比例较大,马嘴较为圆润,鼻孔显目,额部平齐,颈部鬃毛宽而隆起,背无峰,马身以数道短横描绘体毛,造型简洁有力。从玺印研究角度而言,该金印是目前所见西晋授予高句丽政权的最高级别印信,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吉林大学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刚坦言,在《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历史典籍中,虽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高句丽与中原政权的关系,但并无西晋对高句丽册封的明确记载,“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的出现从实物的角度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
这方金印的材质本身即是政治等级的直观体现,“官印的材质与身份等级直接相关。‘王’‘侯’级别的官印材质多使用金或鎏金,之下的官印多使用铜质,也有少量使用银质。”王志刚认为,这种严格的等级划分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边疆管理的制度化特征。
印文中的“归义”,为归附正义之意。西晋册封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官印有冠以“归义”和“率善”的区别。王、侯官印多冠以“归义”,之下多冠以“率善”。“此次发现的金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印文首次涉及到‘侯’。以往已发现的同类印章均为地方基层官职,如邑长、仟长、佰长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社科名家工作室首席专家厉声说,这枚金印也折射出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行政管理深度,对于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而印文“晋高句骊归义侯”的篆刻工艺,更展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陈根远表示:“其线条起笔处的‘竖切燕尾’技法,与西汉官印的圆融方正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魏晋官印‘朴野率真’的审美取向。”该金印的印文风格上承曹魏,工整清朗,笔划转接自然流畅,有别于西汉、东晋同类印章的特点,可视为西晋赐予少数民族官印的标准品,为研究中国古代玺印制度以及西晋对少数民族的官印册封体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方寸之间的印信,实为中央与边疆政治互动的缩影,为探寻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治理智慧提供了珍贵的学术线索。
原文链接:「链接」
作者:孙春艳 郭悦
责编:秦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