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市如何孕育伟大的科技创新企业。《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认为,在生态系统中,无论在热带雨林还是在海洋,基石物种一般都扮演着中央支持枢纽的角色,它们和生态系统中其他的部分会产生非常有价值的互动。
2025年5月,南方财经全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深圳记者站推出深圳创新“四姐妹”专题报道。以深圳为样本,观察作为“创新之城”,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龙头何以孕育发展。
城市与创新生态的共生,城市可能像生命体一样自我进化,企业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产业+科技”复合型创新生态体系正在构建。
已建立45年的深圳经济特区,正在诞生一批科技创新巨头,领衔者是华为、比亚迪、腾讯和中国平安等市值万亿及以上的科技巨头,我们称之为深圳创新“四姐妹”。
对标国际,国际投行用西部片《七侠荡寇志》评论美股近年来因其市场主导地位、技术影响力,以及影响消费者行为和经济趋势而广为人知的七家公司,包括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Meta、特斯拉、英伟达。
时移事易,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全球对中国科技资产的价值重估,有人将其誉为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当世界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中国,寻找投资锚定物时,深圳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已孕育出众多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巨头。
深圳创新“四姐妹”有共性特征:它们市值基本在1万亿元以上,营收均在6000亿元以上,最高者平安的营收已超1万亿元。在代表创新的具体指标中——持有有效授权专利数量均超过5万件,最高者华为甚至超过15万件。
更重要的是,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认为,以深圳创新“四姐妹”为代表的科技巨头正在构建起“产业+科技”复合型创新生态体系。
当中国智能制造叠加研发投入带来科技平权的成本优势,业内认为,中国科技产业正形成一场“中国式创新”的戴维斯双击。
创新A面:市值、营收硬实力“交锋”
美股“七姐妹”被认为是其“长牛”的重要权重股,是重要压舱石。
深圳创新“四姐妹”的市值均超1万亿元。其中,腾讯市值规模最大,最新约为4.75万亿港元。华为未上市、腾讯在港股上市、比亚迪、中国平安A+H上市。为方便统计,以港股估值观察。
截至5月20日收盘,腾讯控股(0700.HK)、比亚迪(1211.HK)、中国平安(2318.HK)总市值分别为4.75万亿港元、1.35万亿港元、0.97万亿港元,近期中国平安市值一度重回万亿。据WIND数据,2025年以来三家公司分别涨约25.06%、66.77%、4.46%。
另一组数据亦可佐证,科技驱动品牌价值增长。据2025年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价值百强榜,苹果、谷歌、微软分列前三名,腾讯、华为和中国平安分列第11、第39和第84名。该榜单认为,“技术驱动的颠覆性业务品牌已成为各行业价值跃升的核心动力。其中,腾讯以卓越的品牌综合实力、华为凭借创新精神和深厚的技术累积、平安以穿越周期的品牌韧性和创新动能赢得认可。”
在营收方面,深圳创新“四姐妹”表现较为亮眼,2024年部分企业甚至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强财报”。四家企业2024年营收均超6000亿元,最高的中国平安营收达1.03万亿元。
具体来看,2024年,腾讯全年营收6603亿元,增长8%;归母净利润为1940.73亿元,大幅增长68%,创下历史新高。
这是时隔四个季度后,腾讯营收增速重回两位数。“2024年四季度收入取得两位数增长,主要得益于AI赋能的广告平台升级、视频号用户参与度提升以及长青游戏的增长。”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表示。
而从全球汽车行业来看,比亚迪去年营收已经超越奥迪与特斯拉。2024年比亚迪全年营收7771.02亿元,同比增长29.02%;归母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
华为去年全球销售收入8621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2.42%;净利润626亿元,同比减少28%。这是史上第二高,营收增速也相比上一年度明显加速。
而在中国保险股正开启“慢牛之路”时,去年中国平安营收10289.25亿元,同比增长12.6%;归母净利润1266.07亿元,同比增长47.8%。从保险业的一个重要指标来看:平安2025一季度资产规模超越13万亿,连续多年稳居全球保险集团第一位。
在5月13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平安集团管理层表示,判断一个公司的核心价值要看行业、看公司、看价格。
行业方面,保险业在中国正进入黄金期;公司方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双轮并行、科技驱动,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价格方面,平安目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股息率稳定。平安管理层强调信心,“是金子一定会发光”。
拉长周期来看,深圳创新“四姐妹”,从行业、公司、价值等复合维度评价,经得起时间检验。
创新B面:高研发投入、专利表现亮眼
除上述经营“硬指标”外,深圳创新“四姐妹”在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创新指标也呈现居于领先地位。
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专利授权量商标注册量全国居首。深圳市2024年知识产权白皮书显示,该市专利授权量24.19万件,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63万件,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1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9倍。
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平安。该公司以金融为主业,但在科技投入、专利获取上的表现也很亮眼。
据平安集团年报,2024年,平安研发费用达180亿元(占营收1.76%),平安拥有2.1万名科技开发人员及3000名科学家,包括500余名算法专家;截至2024年末,平安集团专利申请数累计达55080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另据《专利分析白皮书》,平安在金融科技、医疗健康两大行业的全球专利榜单位居榜首,专利申请量分别达8582个、4176个,甚至超越传统医疗巨头西门子等。
在这一轮科技叙事热潮中,高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股市AI投资框架,中国平安是唯一一家被列入“非科技领域收入增强型(AI驱动营收增长)”这一主题类别中的金融保险公司。
一家金融机构成为重要AI投资标的,这令业内察觉到了这家金融企业的B面——被忽略的“科技本色”。
近日,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股东大会上提到,人工智能有四大要素:算法、数据、场景、算力,“目前中国平安有庞大的数据库(包括五大医疗数据库、三大金融数据库、一个公司经营库),有服务、理赔、风控等全世界金融行业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更有两大算力中心(深圳、上海)支持”。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平安主业的各个环节全面铺开,2024年中国平安AI坐席服务量约18.4亿次,覆盖平安80%的客服总量。公开资料显示,平安聚焦自研AI技术打造创新底座,深化金融和医养领域垂域大模型的建设,积累超3.2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31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超75亿图片语料,语音、语言、视觉大模型场景准确率行业领先。
深圳创新“四姐妹”中,其余三家均为科技巨头。华为的专利数量最多、研发投入力度也最大。
华为在短短数年内从受制于技术封锁到自主研发出全栈芯片及原生鸿蒙操作系统,这便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前瞻。据统计,2024年华为研发投入达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0.8%。截至2024年底,研发员工约11.3万名,占总员工数量的54.1%,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
在汽车领域,比亚迪凭借电动车垂直整合能力,单车平均成本较特斯拉低15%,2024年全球销量达427万辆也远超特斯拉。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金额达542亿元,占营业收入6.97%,研发人员数量达到12.2万名,全球累计申请专利59691件。
作为中国互联网生态的巨头,腾讯具备全面的数据集、庞大的用户基础、高质量的内容(视频、图片、文本)以及微信生态内的丰富应用场景,是AI等技术落地应用的最佳“试验场”,其AI战略也正进入重投入期。
2024年,腾讯研发投入达706.9亿元,2018年至今累计投入3403亿元。截至去年底,腾讯全球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8.5万件,授权数量超4.5万件。截至2025年3月初,腾讯集团正式员工人数超55000人,其中科技类人才超过40000人,占比73%。
创新C面:复合型生态成创新范式
美国科技“七姐妹”的发展时间各异,发展路径也有所差异。但其大多或从最初的单一业务逐步横向多元化发展,或在垂直领域深耕整合。
例如,微软、苹果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分别以软件和硬件起家,目前微软仍主营软件、兼顾硬件与云计算,苹果则从硬件向软件拓围、趋向软硬一体化。
亚马逊、谷歌、Meta属于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亚马逊最早布局云计算,谷歌人工智能发展迅猛,Meta更偏重元宇宙。
英伟达、特斯拉起点是硬件技术,在AI驱动下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快速发展,特斯拉自动驾驶电动车销售增速较快。
这提示我们,科研创新呈现出多面性,除“小而美”特色的研发创新,更多的是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的复合式创新。
记者注意到,以深圳创新“四姐妹”为代表的企业,通过结合自身科创资源及产业禀赋,构建起“产业+科技”的复合型创新生态,这成为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布局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从企业内部来看,他们构建了富有弹性的创新机制,既激励各部门自主开展运作,又在战略层面维系高度协同性;于企业外部而言,他们借助外部协作、投资等方式,进一步拓展自身生态系统。如此一来,企业不仅能够获取更多的技术与市场资源,还可以迅速对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做出响应。
腾讯在其核心业务QQ和微信社交平台取得成功时,内部便开始向多元化事业部转型。通过转型,腾讯从单一的社交平台扩展为包括游戏、金融科技、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在内的庞大的生态系统。
在外,腾讯通过战略性投资进行多领域布局,投资板块曾一度贡献腾讯三分之一利润。过去数十年,腾讯投资涉及文娱传媒、游戏、企业服务、电商零售、本地生活、社交网络、人工智能、房地产、物流等超20个板块。如今腾讯正持续加码AI产业。
华为目前已形成的六大业务线正“齐头并进”,包括ICT基础设施业务、终端业务、云计算业务、数字能源业务、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芯片与器件业务。
2024年,华为计算产业得益于提前十年的布局,抓住AI机会取得较大增长,ICT基础设施业务营收3699.03亿元,同比增长4.9%;终端业务重回增长快车道,鸿蒙生态正在取得历史性突破,Harmony OS NEXT打破移动操作系统两极格局,为世界提供继安卓、iOS外的第三种选择。
华为云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云计算业务营收385.23亿元,同比增长8.5%;数字能源坚持质量优先,业务营收686.78亿元;华为还积极与车企合作,推动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拓展生态边界,去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营收263.53亿元,同比增长474.4%。
而身处汽车制造业的比亚迪,更能体现出“产业+科技”复合型创新生态的优势。比亚迪左手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实现成本自主可控;右手形成“技术鱼池”,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芯片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
正如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所说,“比亚迪已经从点状创新进化到了网状创新”。也就是说,比亚迪在多个领域或技术网络上形成关联、相互支撑的创新网络。
金融领域,中国平安也是“产业+科技”复合型创新生态的典型代表,因为平安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保险公司,而是定位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服务集团。
一方面,中国平安迎来金融、医疗和养老三大行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另一方面现代金融业正经历从“纯金融服务”向“金融+服务”的深刻转型。平安通过“服务差异化”构建核心竞争力,凭借AI科技赋能,这也令市场更加期待“富国银行+联合健康”升级版的模式打造。
复合型创新生态提供了多元业务应用场景。如在养老领域,平安创造性地推出中国式的“居家养老”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养老管家”服务,整合“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医生管家”三大功能模块,覆盖“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 十大服务场景,在“9073”养老格局下探索高品质的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目前平安的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75个城市,超19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据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分析,金融行业经历三个阶段:拓荒期、高速发展期、平稳发展期,如何应对同质化的存量竞争?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养老成为刚需。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带来“3低1高”价值,即低获客成本、低运营成本、低风险成本、高客户留存,构建差异化生态竞争壁垒。
有专家认为,“企业的规模化扩张就像是让一棵树不断长大,多元化扩张就像是栽种好几棵树,而生态化扩张就像是一个原始森林,会不断吸引、孵化多样化新生物种。”
深圳创新“四姐妹”正通过生态化扩张逐渐形成科技创新的“创新雨林”。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