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灵谷寺玉兰花开 ▲ 明孝陵● 3月的灵谷寺内,密密匝匝尽情怒放的白玉兰惊艳至极,它们与黄墙、红柱还有翘檐黛瓦交相辉映,再加上春日光影的渲染,让眼前的一切充满了寂静的禅意之美。
● 说起园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苏州园林,然而在南京园林也是不可错过的风光。总统府里就有两个园林,西煦园、东复园。600年光阴轮转,南京这一隅,留下了太多历史印迹。
● 正如百年老字号刘长兴第三代传人朱同淼所说:“守住的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生活。点上一碗馄饨,吃上一笼小包,就觉得老日子还在,生活很美好。”这种通过美食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能力,正是南京餐饮文化的精髓所在。
■ 胡杨 文/摄
今年3月8日开启的原生一家五口自驾春游一共12天,主要目的地是南京。为了方便老人家出行,老哥选择入住钟山风景区的南京国际会议中心。这可是五星级酒店,也太奢侈了吧?结果老哥是提前做了功课的,平台标价只有321元(早餐48元一位)。酒店有偌大的庭院,离明孝陵、美龄宫仅几步之遥。不得不感叹淡季出行的好。
品“小厨娘”淮扬菜,赏灵谷寺玉兰花
3月9日正午赶到南京第一顿吃的是淮扬菜“小厨娘”(河西奥美大厦店),环境优雅,菜品精致,二老对松鼠桂鱼、八宝狮子头赞不绝口。这次出行,大约是上午行车或者陪爸妈逛景点,下午老哥陪爸妈在酒店休息,或者附近转转,我们姐儿俩出去嗨。
这天下午我俩出了酒店就来到著名的梧桐大道,只见道路两侧挤满了拍摄者,交通拥堵。灵机一动,各自打了辆摩的(摩托车)风驰电掣去了南京植物园。南京植物园分南园、北园,我们去了北园,此时樱花开得正好,就是人山人海。
赏完樱花我们去看了无梁殿(建于洪武十四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砖砌拱券结构殿宇)、登高远望灵谷塔(原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建于1931~1933年,塔高60米,九级八角,金山石贴面),然后老妹说“去灵谷寺看玉兰花吧”。
有句话说:春天,你一定要去寺里看花。可惜那天下午4点多我们赶到灵谷寺门前,已经关门了。我不忍离去,突然发现右侧一个小门,溜进去一看,里面还滞留着不少拍花的人。
3月的灵谷寺内,密密匝匝尽情怒放的白玉兰惊艳至极,它们与黄墙、红柱还有翘檐黛瓦交相辉映,再加上春日光影的渲染,让眼前的一切充满了寂静的禅意之美。
“黄墙映玉兰,梵音绕古阶。”那一刻我没有听到梵音,大家不约而同屏住呼吸,举着手里的手机、相机咔咔咔尽情地拍摄。我也抓住了一个极有韵味的瞬间:照片前景是石阶下傲然挺立的白玉兰,后面是倚在大雄宝殿大红门上、端着碗吃饭的老师傅,他一袭灰色衣衫,嘴里嚼动着,面带微笑。不由得想起那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
我是三刷南京了,我见过枫叶飘落明城墙的秋日南京,也经历过在玄武湖、莫愁湖边被冷风吹的冬日南京,这次春天来,心心念想的都是鸡鸣寺的樱花。然而阴差阳错,最终我连鸡鸣寺也没去成。因为那天我和老妹沿着玄武湖徒步去鸡鸣寺,路上雨越下越大,不得不半途而废,去吃了南京大牌档。我就这样与鸡鸣寺樱花错过了,还好有灵谷寺玉兰花。
后来一天下午,我和老妹去美龄宫,游览完看时间尚早,就沿着梧桐大道左转随意走,路过文艺范儿十足的“青果咖啡”,最后误入“六朝瑞庭”的桃花源。
远远地我就被湖边的一棵身姿妖娆的花树吸引,沿着木栈道来到它身边,樱花树遗世而独立地立在湖边,花开正艳。在大大的绿色草坪上,伫立着红色的风车,黑天鹅在湖里游来游去。此时正是夕阳西下,我们守着樱花树,看晚霞一点点收敛颜色,而眼前的樱花让世界绽放出一种迷离之美。
“山色行行远,春光日日殊。”旅行途中那些计划外的偶遇,就像“拆盲盒”,令人陶醉、难以忘怀。
陪老爸登中山陵,到煦园看“不系舟”
3月10日上午去中山陵,到景区门口,老妹负责陪老爸上中山陵,我和腿脚不太灵便的老妈还有老哥,安坐在景区门口的肯德基外面,点三杯咖啡,慢慢聊。老妹感慨着,年近九旬的老爸不用她搀扶,自己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上去了,还不断拿出手机来拍照。
大约半小时后他们下来,我们一家人打车去了总统府。进了总统府大门,家人们沿着游览主线走在前面,我却被左手边的煦园吸引了。
前两次来总统府都不记得这里有个后花园。与总统府正面红柱灰瓦、方砖铺地的大堂不同,走进煦园仿佛进入了另一方婉约的小天地。说起园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苏州园林,然而在南京园林也是不可错过的风光。上次来南京去了晚清金陵名园愚园(又称胡家花园),这次知道总统府里就有两个园林,西煦园、东复园。600年光阴轮转,南京这一隅,留下了太多历史印迹。
公元1404年,朱棣次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王府西侧花园的名字便选取朱高煦名字当中的“煦”字,称“煦园”。清朝时期,煦园先后成为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江宁织造署的花园,在洪秀全、杨秀清等人揭竿起义之后,煦园成为天王府的西花园,再后来煦园便成了总统府的西花园,孙中山在此留下一系列重要行动轨迹。
煦园虽小,五脏俱全。古代大户人家在家中放置花瓶,取的就是平安祥和之意,煦园中的花瓶元素随处可见,比如各种花瓶形状的门,而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湖中间的“不系舟”。
乾隆年间,时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在园中看到湖边一座半舫形的旧房,于是一艘长14.5米的石舫便出现了。后来乾隆下江南,游煦园时看到石舫,便想起魏征劝谏唐太宗时说过的那句“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当时清朝国运昌盛,如同这石舫一般稳如泰山,于是乾隆题名“不系舟”。
作为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典园林,煦园当中还可见各种亭台楼阁,在此不仅可以观水、观山,还可以观竹、观夕阳,“夕佳楼”便是因黄昏赏景佳地而得名。在这个地方,不知又有多少历史名人曾经驻足,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当我还在煦园流连忘返,家人们已经在总统府出口等我了,急忙走马观花地走过,与家人汇合去吃午饭。
“情深深雨濛濛”游明孝陵
这次南京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明孝陵。明孝陵5号门距酒店仅300米远,那天清晨,我和老妹淋着毛毛细雨就入园了。
号称“最美石像路”的神道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六种石兽,每种四只,两跪两立,夹道迎侍。因为在雨雾中,神兽们便有了些温婉的气质。
神道不是直线,走过六种石兽,右拐是翁仲路。翁仲路全长250米,两侧立有八位文武翁仲。武将在外,文官在内,象征着“外威内仁”的治国理念。翁仲路的名称来源于一个历史典故:秦始皇时期,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他身材高大、勇猛无比,曾驻守临洮,威震匈奴。秦始皇为了纪念他,铸造了铜像立于咸阳宫外,匈奴人见之畏惧。后来,人们便将陵墓前的石像或铜像统称为“翁仲”。
明孝陵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神道以及陵寝环绕梅花山形成一个“ㄈ”字形。这暗合了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部分为环绕梅花山的神道,勺柄部分则是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
沿着稍有上坡、被雨打湿的亮亮的青石路走走停停,两侧是深绿的松柏树,置身其中真的有时光隧道的感觉,旁边的游客朦朦胧胧,只是在拍照的时候感觉有人突然闯入。本来还遗憾选在这样的日子来,没想到眼前的意境都显得“一切刚刚好”。整个过程很像我和老妹都20几岁时游长城的经历。也是雨雾缭绕的早晨,八达岭长城上仿佛只有我们俩。那时我们都年轻,一切都云里雾里“不确定”,而今都已人生过半,携手雨中游孝陵,“轻舟已过万重山”。
毗邻陵园的还有梅花山和梅花谷,踏雨寻梅,闻着淡淡的梅香,四个小时匆匆而过,在老哥的一再催促下,急忙赶回酒店,还没来得及好好回味就赶去下一个景点——玄武湖。
舌尖上的金陵美味,连接过去与现在
那天游完夫子庙、贡院,站在街头我们寻找吃饭的地方,适逢一个本地大妈路过,她热情地指指前方说:“那边有刘长兴,百年老店!”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美食文化如同一部活色生香的城市史书,记录着时光流转中的味觉记忆。创立于1926年的刘长兴,见证着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变迁。桂花糖芋苗、小笼汤包、鸭血粉丝汤、皮肚面……不管是一人食还是多人餐,也不管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跟着当地的指引去吃饭,准没错!
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鸡鸣汤包”。这次我们去了鼓楼区湖南路的鸡鸣汤包全国总店。蟹黄汤包、美龄粥、野菜青团……这个起源于1955年鸡鸣酒家的经典品牌,承载着几代南京人的味觉记忆,其发展历程也折射出城市变迁与美食传承的复杂关系。
“小厨娘”淮扬菜创立于1997年,虽不及刘长兴历史悠久,也没有鸡鸣汤包那么遍布大街小巷,却也在短短二十余年间成长为南京淮扬菜系的代表品牌,成为宴请宾朋、朋友聚会的热门选择。
然而无论是刘长兴“不论尊卑贵贱,一律排队入座”的传统,“小厨娘”“从田间到餐桌”的健康理念,还是鸡鸣汤包亲民的价格,都体现了南京美食“雅俗共赏”的特质。在这里,精致与市井并非对立,而是相得益彰。
正如百年老字号刘长兴第三代传人朱同淼所说:“守住的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生活。点上一碗馄饨,吃上一笼小包,就觉得老日子还在,生活很美好。”这种通过美食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能力,正是南京餐饮文化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