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叶文玲(中)在北京世妇会非政府组织论坛的“妇女与文学”专题论坛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 叶文玲(左一)与其他妇女代表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 口述人:叶文玲
□ 整理人: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人生至今,我参加过的会议数不胜数,但是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下简称北京世妇会),是我参加过的最刻骨铭心、最可堪回味的一次盛会。即便时隔多年,回想起来依旧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复。
绽放世妇会的文学之花
其实,在北京世妇会召开之前,文学界便已经开始了迎接盛会的序曲。1994年盛夏,河北教育出版社考虑推出一套《当代女作家丛书》,邀请我们这些入选的女作家前往北戴河共襄此事。
于是我应召而去,冒着盛夏的豪雨欣欣奔赴北戴河。闻讯会聚的同伴们,无论是新相识还是旧交友,大家一句句不让须眉的议论,全都是带着时代气息的风雨雷电。听得心头怦怦的我,正在盘算自己的“库存”呢,那边,鲜辣出挑的总书名又抛了出来:“红罂粟”!我先是着实一惊,英气勃勃的同伴,可真敢起!难道就不怕“又毒又美丽”会成为他人的疑问和指责?继而又想,事物都有它的另一面。红罂粟的另一面,是热烈又红火,纯洁而丰富。纯洁的是愿望,丰富的是内涵;热烈的是我们澎湃的心情,红火的是大家一支支生花妙笔下绽放的五彩文章。
书在翌年的春天出来了,出齐了,洋洋洒洒22本。在北京世妇会上,丛书果然出足了风头,一群群参观者簇拥在“红罂粟”周围,许多朋友举着得到的书和作者一起照相,再谦虚的作家、编辑也难免得意扬扬。
在世界敲响中国女性的鼓声
由书再说回到大会:1995年9月,我来到北京怀柔,参加举世瞩目的北京世妇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开会的场所五花八门,有的在国际会议中心,有的在会议室,还有的在帐篷里,但不管在哪里,大家激动澎湃的心情、那种正在见证历史的参与感以及为妇女发声的使命感,都是一模一样,绝无二致。
我参加的是“妇女与文学”专题论坛。会场氛围热烈而自由,发言并无指定人选和顺序,大家举手发言。积极大胆的我有幸成为那场论坛第一个发言的人,也是唯一一位发言的中国作家。
我还记得自己发言的题目是《我们关注世界》,在发言中,我这样说:“中国的女作家,是一支人数颇为庞大的队伍。虽然每人的经历素养各不相同,每人的创作题材、创作个性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十分相同的,那就是清醒的社会责任感和以美好的作品净化人的心灵的使命感。对世界、对人类的永久和平的关注,对真正自由、平等、幸福的企盼。”
我的发言时间不算长,大约讲了七八分钟。我的中心论点是:面对一连串的全球问题,对于作家来说,最好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笔;作家要做一个时代的鼓手,有力地敲击出未来的转机和希望。在新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女作家的成就不容忽视。
之所以用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我想告诉在场世界各国的妇女代表,作为一位中国女性、一位在中国的作家,除了关注自己的生活与写作外,我们也在关注世界。我想把我们中国女作家的格局和情怀告诉她们。
讲到最后,我忍不住豪情上涌,振臂一挥,大声疾呼。凑巧的是,有相机抓拍到了这一瞬间,给我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北京世妇会视觉记忆。
能够在来自全世界的妇女代表们面前,如此鲜明地展现出中国女性的形象,这无疑是令人自豪的事儿。
尽管北京世妇会的会期不算长,但足以让我们这些参会代表之间缔结出深厚的友谊。后来我去美国的时候,还曾与那些会上结识的朋友一起吃饭、聊天、听音乐。
巾帼步履向朝阳
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北京世妇会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参会那年,我已五十有三,但对于新事物的学习、新领域的关注,我觉得自己并不亚于一个年轻人。
从北京世妇会迄今,已经过去30年了。在这期间,我始终关注着中国妇女的发展事业。在参政议政上、教育上、就业上,那些向上跳跃的数字比例,是鲜活,是灵动,更是希望。
回首来路,我始终坚信文学与教育是照亮女性前行的明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妇女事业的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取得的历史成就,让我倍感振奋。从北京世妇会的激昂呐喊到今日“巾帼不让须眉”的遍地芬芳,我见证了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绽放的璀璨光芒。
如今,每当我踏入浙江楚门的文玲书院,看见石榴印社、曲桥文学社、楚洲书画苑、楚门篆刻学校,便想起少女时的青葱岁月。它像一株扎根江南的老樟树,以年轮记录时代,以绿荫滋养后来者。
多年来,我将毕生稿费和积蓄化作星火,愿它照亮学子们的文学长路,让真善美的文字如春江潮水,生生不息。1999年,我将《叶文玲全集》出版的10万元稿费全部捐出,在浙江大学设立了“新叶文学奖”,奖励在校学生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小说。2017年,我又在故乡玉环设奖,托举起玉环学子的文学梦,愿他们更好地传承文学理想,弘扬美的精神,为玉环文化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学营养,培养更多的“新叶”。
30年后,我们不仅仅是关注世界,我们还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参与和改变着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社会的认知;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我们中国妇女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始终稳步向前、向上。未来,我期盼更多姐妹在时代浪潮中握紧笔杆与锄头,既书写人生的诗行,也耕耘社会的沃土——因为真正的平等,从来不是等待馈赠,而是以坚韧与智慧破土而生。
(叶文玲系中国当代女作家、前浙江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至八届主席团委员)
上一篇:坦桑尼亚中文夜校亮起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