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行业话题,你或许不太关心人事、组织架构等细节,但关于挣钱、利润,却是值得每一个国人参考。因为时下,内卷、低利润几乎成为了所有人要面对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制定企业策略,关键就看能不能挣到钱、且实现利润提升。而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汽车行业,前两年就已经卷到了大多数车企都公开反对价格战的地步,可从今年年初的新变化来看,内卷似乎反而成为了“生财之道”。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以汽车行业最具代表性的几个车企为例,25年年初都出现了一种“越卷利润越高、抵制价格战反而下滑”的现象。而关于前半句,吉利和比亚迪就是“越卷利润越高”的代表。以最近发布财报的吉利为例,在第一季度总销量70.4万台,同比增长48%的前提下,吉利汽车第一季度的营收达到了725万元,同比增长25%;归母公司净利润达到了56.7亿元,同比暴涨了264%!
而如果说吉利的爆发期就集中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营收/利润增长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话,比它更早拿起了“价格屠刀”,体量也早就稳在300万+的比亚迪更能说明问题。在今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实现了1703.6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36.35%,扣非净利润达到81.72亿元,同比增长了117.8%。
那么从好的方面来看,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只要极致的性价比真正能够撬动市场和销量,“薄利多销”诚不欺我。而不管是因为规模效应带来的结果,还是在低单车利润+TOP级销量模式中获得突围,从结果来看,狠狠加配置、加科技,还把价格线放到同级最低的产品策略,不仅可以带来销量置顶的爆款,财报、利润方面也同样可以蒸蒸日上。
相比于吉利和比亚迪,国产品牌中当然也有带头“反内卷”的斗士,最出名的恐怕就是高管都带头唱过“反调”的长城和广汽了。其中广汽属于国企+自带合资板块的性质,财报可能不那么具有代表性,身为私企且无重点合资项目的长城则可以作为一个很好代表。
而如果是看长城去年的财报,“反内卷”的确是有理有据:在24年,单看销量,长城123万台的总成绩,比起超300万的比亚迪,纷纷冲破200万大关的吉利、奇瑞、长安,差距已经越来越显著;但当它的单车利润提升到1.03万元一台,同比增长4600元之后,长城在24年实现了2021.95亿元的营收,净利润为126.92亿,同比大涨80.72%。
可在今年第一季度,情况很快出现了反转:从销量来看,25年第一季度25.68万台的成绩,虽然出现了同比下滑,但6.73%的幅度并不剧烈;财报方面,长城第一季度6.63%的营收下滑跟销量的浮动值高度匹配(营收额为400.19亿),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了45.6%。对此,长城表示主要原因是处于产品换代升级周期,销量下滑的同时,直营体系建设投入的增加也影响了最终利润。
不过,站在外界来看,直营体系投入等等或许只是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的确是利润发生变化的重大原因,只不过长城只是点题而并未讲透其中真正缘由。而了解长城的都知道,从去年到今年第一季度,长城最大的变化就是:成本更高、还未实现均摊效应的新能源车型,不得不顶替那些单车利润更高、甚至被人称之为利润奶牛的燃油车,才能维持总体销量基本平衡的局面。
就比如,眼看V6版本的坦克500出师不利,这款车只能在插混领域不断加码,先后推出了Hi4-T和Hi4-Z版本;当坦克300在去年下半年也难以维持月销万台的高位之后,站出来顶替的虽然不是它的插混版,但兄弟品牌哈弗猛龙的热销、蓝山开始走量,补位了坦克300下滑的份额……总之,长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进入了一种不得不用新能源替代之前燃油主力局面的局面;可仅仅是补位,而不是像吉利、比亚迪那样实现销量大涨,较低的规模效应当然就会让产品更新换代直接影响到利润。
换言之,如果是采取薄利多销、狠打价格战的模式,按照中国品牌第一梯队的号召力,大几万的成绩很可能会直接跳过“成本均摊期”进入盈利期:不到七万的海鸥、星愿、刚好十万的银河星舰7,按照普通的预期或许的确利润不高,但达到月销3万的体量之后,供应商的进一步折扣、研发成本的平摊就会接踵而至。也就是说,如果采取提升单车利润的方式,从平均4-6000涨到单车利润破万,幅度终究有限,目前的局势也难以接受高溢价的产品;但如果是以量换利的模式,当国产打破以前最多百万级年销量的上限,突破到200、300万台甚至还在持续上涨之后,“价格屠刀”就不再是一把双刃剑。
事实上,从最新的动向来看,长城其实也逐渐接受了高性价比的模式,就以最新上市的高山系列为例,30.98万起的价格,相比其他国产高端MPV它反而成为了价格底线;对于一些热销的重磅车型,终端价格也已经和顶级性价比的选手看齐了(比如猛龙的终端价已经卖到了14万,作为一款4米8的方盒子插混,相比星越L这就是一个合理的差价)……
可不得不提的是,除了这些有着雄厚家底、百万级体量、顶尖级知名度的头部选手,内卷模式对于小体量企业来说仍旧如渡劫一般。以新势力为例,目前已经可以看出,得是具备零跑、小鹏这样的规模和定价权,才有在内卷生态中突围的资格,也就是月销量达到3-4万左右,主力车型处于12-20万之间;换成五菱这种主打低价格的模式,纵使百万级的规模,24年归母公司利润才0.5亿元,且这还是在同比增长了115.6%的前提下。
总的来说,通过举例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深思到底要内卷还是保价这个问题,其实仍旧没有得出标准答案,而是不同状况的企业有不同的路径。可从趋势来看,却已经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头部品牌的大幅扩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它们来说,价格战成为了既能抢占份额,也能实现利润增长的利器;但如果成为不了头部、难以实现销量爆发,哪怕是长城也得为盈利这件事头疼,至于体量更小的品牌,能做到或许就只有抓紧时间冲量了。对于这样的生态,你觉得中国汽车行业会走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