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N记者 陆黎阳 朱竞天
医学技术指导 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 傅建明
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康复医学作为帮助残疾人重拾信心、重返社会的重要途径,堪称是生命的第二次重启机会。现代康复医学通过系统评估、精准治疗和科技创新,正在为无数残障人士重建有尊严的生活。
每一次肌肉的收缩、每一步蹒跚的尝试,都是与命运的温柔对抗。要将苦难淬炼成星光,需要强大的意志作为支撑,在康复医学的帮助下,越来越多自强不息的残障患者,得以跨越苦难,重新拥抱生命精彩。
康复医学 帮助患者自强康复、重燃生活希望
“那一瞬间,我以为这辈子就只能躺在床上了。”1年前,42岁的汪先生在施工现场被突如其来的重物砸中腰部,全身突然像触电一样,双下肢立刻失去知觉。他被紧急送往医院,诊断结果为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完全性脊髓损伤。
手术后,他的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并未恢复。“脊髓完全性损伤意味着神经通路的断裂,恢复的希望确实非常渺茫,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可能。”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傅建明接诊汪先生后,发现患者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为了帮助汪先生重拾生活信心,傅建明一直给汪先生鼓励加油打气,增强他的康复信心。
在康复医学团队的帮助下,汪先生振作精神,走上了康复的道路。经过肌电图检查、尿动力学检查、肠道管理等综合评估,康复团队为汪先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床旁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促通技术、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治疗方式同步展开,为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和关节挛缩打下基础。
在传统康复基础上,高科技辅助设备的应用更成为关键突破。汪先生第一次穿戴上截瘫支具,在治疗师的协助下完成直立与步行模拟。每天2小时的训练,汪先生咬着牙用强大的意志坚持着。慢慢地,他从只能被动挪动,到能穿戴上截瘫支具后在室内助行器辅助下步行,这份蜕变背后是千万次重复的训练。他的妻子望着他迈着缓慢但坚定步伐的身影,眼圈泛红地说:“我们以为他这辈子可能就坐在轮椅上了,是他自己不肯低头,一步一步熬到了现在。”汪先生身上的自强精神也深深感染了身边的人。
如今,汪先生通过对康复训练的长久坚持,已能自如地上下轮椅、操作轮椅出行、支具辅助步行,穿衣、如厕、洗澡等都能自行完成。“多亏了康复医学中心的康复医生、康复护士和康复治疗师的悉心开导和治疗,我才有信心和勇气坚持下去,有了现在的生活。”提到这段“重生”经历,汪先生感慨万千,“医学越来越发达了,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放弃生命,也许哪一天,康复医学能让我们彻底恢复健康。”生命的精彩从不止于一种模样,在自强与他人帮助的浇灌下,挫折亦能绽放出别样光芒。像汪先生一般,在康复之路上以自强精神为刃劈开阴霾的例子还有许多。
“对于这类患者,术后坚持长期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康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持续的随访和深入家庭开展康复评估与指导。”傅建明认为,康复医生不仅要会治疗疾病,更应该给予患者心理、生活上的关心和支持,滋养助残精神,将患者身上的自强精神化作火种,传递给更多在困境中跋涉的人。
“我们的作用,就是做好患者的坚定支持者和他们自强精神的传递者。”傅主任表示,“要让自强精神在传递中闪耀,让助残精神在践行中弘扬,照亮更多生命的重启之路。”
科技创新
重建残障患者有尊严的人生
“康复医生,不仅要帮助残障患者重获回归家庭与社会的能力,更要让他们有尊严、有自信地拥抱自己的人生。”无法自主控制的漏尿、依赖开塞露灌肠才能完成的排便……二便功能障碍,不仅严重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成为侵蚀他们尊严的一大原因。
“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依靠现代技术精准评估功能状态。”傅建明表示,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以精准评估膀胱储尿及排尿过程中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状态,测定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性等相关指标。
上文中提到的患者汪先生出现高顺应性大膀胱、尿潴留型、有膀胱逼尿肌无力的问题,康复团队通过开展间歇性导尿训练、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等建立规律排尿,后又通过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经皮胫神经电刺激等膀胱管理新技术,帮助汪先生成功改善排尿及控尿能力。而在肠道管理方面,康复团队采用肛门直肠测压技术评估其直肠肛门反射、直肠收缩压等,并结合神经源性肠道综合症状评分、胃肠电图监测等,确认汪先生为神经源性便秘合并直肠潴留,从膳食结构调整、肛门直肠刺激、耳穴压豆等方面制定了综合康复方案,基本实现了汪先生的自主排便功能,告别了对开塞露的依赖。
“这种能掌控自己身体的感觉,让患者觉得自己重新活得像个‘完整的人’,对患者重新恢复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二便管理,吞咽康复也是为患者重建生命尊严的重要部分。
吞咽康复是中风、脑外伤后的常见并发症。那些吞咽障碍的患者,只能被迫依赖鼻饲管维持营养,失去的远不只是味觉体验,还需面对吞咽功能障碍可能造成的各种吸入性肺炎等问题。
市民王阿姨中风后,存在重度的吞咽障碍,连自己的口水都咽不下去,只能靠鼻饲管输注营养液维持生命。有一次,王阿姨的家属看着冰冷的营养液流过鼻饲管,实在于心不忍,偷偷将一小勺米糊送到她嘴边,结果王阿姨在尝试吞咽时,发生了剧烈的呛咳,引起了吸入性肺炎。
“我们找了很久的感染原因,才知道是家属看着患者心疼,偷偷喂了东西吃。虽然这样的行为在情感上可以被理解,但绝对不可取,希望患者和家属都要引以为戒。”庆幸的是,傅建明带领康复团队,通过高清造影和喉镜观测咽喉肌肉协同,肌电监测量化收缩力度,采取经颅磁刺激精准施治,终于成功促使王阿姨的吞咽功能慢慢恢复,最终摆脱了鼻饲管。“现在我能自己吃饭,尝到食物的味道,比什么都幸福。”身体的恢复让王阿姨再度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残疾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让患者恢复更多的正常生理功能,能吃、能睡、能走,重新找到生活的价值,是康复医学和康复医生不懈的努力方向和追求。随着康复治疗领域先进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康复赋能的加持,残障患者必将拥用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生活。
上一篇:秀洲区开启“才遇秀美”新篇章
下一篇:打破边界 这个古镇演绎时尚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