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璇
临近儿童节,重温电影《好东西》,对影片中的“小孩”以及她身边人的成长和生活经历颇为感慨,突然想起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里有一句名言:“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很少的人记得。”
尽管没有人可以一辈子是小孩,很多人甚至早已忘却自己也曾是小孩,但几乎所有人都愿竭尽所能地守护和记录孩童世界的天真与美好。古典音乐家们也不例外。许多名家大师都以儿童为灵感之源,或以孩童为作品中的主人公,或以孩童为开展音乐启蒙的对象,谱写充满童趣的佳作。
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普氏以音乐为画笔,描绘了聪明勇敢的小男孩彼得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他以提琴类乐器塑造彼得的敏感多思,又以圆号塑造狼的阴险凶恶,以长笛塑造小鸟的灵动活泼,以双簧管塑造鸭子的憨直可爱,以单簧管塑造猫咪的狡黠矫健,以巴松塑造爷爷的谨慎庄重,以定音鼓塑造猎人的身手敏捷——通过恰到好处的配器,赋予每个角色鲜明的个性,让听过的孩子都能透过旋律记住这个紧张刺激又大快人心的故事。
同样以童话为蓝本的,还有柴科夫斯基作曲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柴氏这一经典名作,讲述了小女孩克拉拉在梦中与胡桃夹子王子一道击败鼠王,进入糖果王国探险的奇幻故事。美妙多姿的舞蹈场景固然是舞台上的视觉焦点,然而柴氏富于变化、充满华彩的音乐却是这部舞剧的灵魂所在。尤其是其中的《花之圆舞曲》,通过弦乐、木管以及竖琴等乐器的叠加,让舞曲呈现华丽、轻盈、明快的色彩,生动地营造了花团锦簇、花瓣飞舞的绚丽氛围,让孩子们在梦幻般的音乐世界里感受爱与美的力量。
如果说前两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更侧重于“讲述故事”,那么拉威尔《鹅妈妈组曲》的创作初心则更偏向于“辅助教学”。尽管拉氏也是从童话中汲取灵感,并赋予这首曲子一个可爱的名字,但他其实是为了给好友家的两个小孩培养协作演奏能力,才创作了这部四手联弹钢琴组曲。这部作品既是写给儿童的,又供儿童演奏使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儿童组曲。它是一部作品,也是一份礼物,更是一本教材。
说到教材,很多童年学习过钢琴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哈农、拜厄、车尔尼这几位古典音乐家、教育家留下的经典著作。尽管这些音乐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并未如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那般举世闻名,但他们呕心沥血编排整理的练习曲与技法,滋养了一代代琴童的心灵,也是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启明星辰。
放眼现代,还有一位音乐家的作品在少年儿童的音乐启蒙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那就是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20世纪40年代,英国政府部门要制作一部教学影片,为青少年讲授交响乐团的结构。布氏结合教学目标创作了这部管弦乐作品,配合着解说词,通过变奏依次展示了木管、铜管、弦乐、打击乐这四个乐组的十三个变奏,然后又把前述乐器悉数唤回,汇聚成为一首主题鲜明、结构完整、丰富多彩的赋格作品,同时兼顾了审美与教学的目标,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完美平衡,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引导孩子们从更广的领域了解古典音乐的“高阶”入门之作。
其实,写给孩子或者关于孩子的古典音乐远不止这些,譬如单要盘点《摇篮曲》,勃拉姆斯、舒伯特等巨擘创作的传世名曲就足够说上几天几夜。
人生有涯,乐海无涯。在生活的航程中,如能在童年时代,就采撷几朵古典音乐的浪花,被它所感染,并与之相伴终生,自然是人之幸事。假使已过了孩提时期,也不必嗟叹错过,古典音乐有穿越时光的魔力,即使耄耋之年与那些“儿童选段”邂逅,依旧能被那简单旋律中的纯真力量所治愈。因为每个成年人的心中,都沉睡着一个当年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