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贝莱德(BlackRock)在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领域的连续动作,成为金融和科技行业的共同关注点。RWA,这个曾经只在加密圈流行的术语,正被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巨头、创业公司和监管者反复提及。它背后,是一场关于“资产数字化”“投资民主化”与“金融基础设施重构”的全球竞赛。
RWA是什么?为什么突然火了?
RWA,全称Real World Assets,意为“现实世界资产”。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本只能在线下流通、交易门槛高、流动性差的资产(如国债、地产、商品、知识产权等),通过区块链技术“代币化”,让它们变成可以在链上自由流转、拆分、交易的数字资产。
举例而言,2023年起,贝莱德、WisdomTree、Franklin Templeton等多家美国资管巨头,陆续推出了以区块链为底层的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等产品。以贝莱德BUIDL基金为例,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区块链代币的方式,7×24小时申购和赎回,资金流动效率大幅提升。
RWA的核心价值有三点:
1.流动性提升:原本难以交易的资产(如地产、艺术品、碳排放额度等)可以被拆分、数字化,降低投资门槛。
2.透明与安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和自动结算,减少了信任成本和人为操作风险。
3.全球化与普惠性:理论上,任何人都能参与全球优质资产的投资,打破了地域、身份、资金量的壁垒。
贝莱德的RWA实验:从BUIDL到1500亿美元资产上链
截至2025年5月,贝莱德BUIDL基金的链上锁仓规模已突破28亿美元,年内增幅超过五成,稳居全球RWA赛道的领头羊。WisdomTree、Franklin Templeton等传统资管巨头也在加速布局代币化产品,但目前还未能撼动贝莱德的领先地位。
2025年4月,贝莱德向美国证监会递交申请,计划和纽约梅隆银行合作,为旗下1500亿美元的国债货币市场基金推出“DLT Shares”数字份额。和BUIDL等链上代币化产品不同,这一方案并不直接把资产变成区块链上的代币,而是用区块链来同步记录机构客户的持仓信息,提升透明度和效率。投资门槛依然是300万美元,主要面向大机构。份额信息只在贝莱德、纽约梅隆和客户之间流转,不对公众开放,也不会像公链那样完全公开。
据麦肯锡2024年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金融资产代币化市值有望达到2-4万亿美元。贝莱德CEO Larry Fink多次公开表示,RWA是区块链最具变革潜力的实际应用之一,有望重塑全球资管行业。他在年度致股东信中称,“我们相信,金融资产的下一个阶段将是代币化,这意味着每一只股票、每一只债券……都将在一个总账上。”
RWA的技术与监管逻辑:为什么是现在?
RWA的爆发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有多重推手:
技术到了合适的节点。以太坊、Polygon这些区块链底层设施愈发成熟,链上资产的安全性和扩展性都在提升。预言机、链上身份认证等新技术,正在让传统金融的信任和运营成本变得更低。
监管环境在变化。美国的监管节奏比前几年慢了下来,政策也越来越清晰。香港、新加坡等地则在主动试水RWA,比如香港金管局推出了数字资产“监管沙盒”,新加坡也在支持链上债券、基金等新项目。
传统大机构下场。贝莱德、花旗、摩根大通这些金融巨头的加入,带来了资金、资源和合规经验,让RWA从小圈子的极客实验,变成了主流金融市场的新变量。
市场需求推着走。全球利率高企、传统资产收益下滑,投资者都在找新的资产配置和流动性工具,RWA正好踩中了这个节奏。
RWA的现实挑战:合规、估值与流动性
RWA的落地并不容易。
合规问题:不同国家对证券、基金、商品的监管标准各异,链上资产如何与线下法律体系对接,仍在探索中。例如,美国对证券型代币的监管极为严格,香港则采用“监管沙盒”模式,允许创新项目在合规框架下试点。
资产估值:链下资产价格波动、信息不对称,如何通过预言机等技术实现链上可信定价,是行业难题。比如,房地产、艺术品等资产的估值,往往依赖第三方评估机构,链上数据如何与线下数据同步,仍需技术和制度创新。
流动性与退出机制:虽然RWA承诺“人人可投”,但实际交易深度、退出机制、二级市场建设等,仍需时间检验。部分RWA项目的代币在二级市场流动性有限,投资者面临“买得进、出不来”的风险。
RWA的全球实践与中国路径
RWA并不是美国的专属故事。
美国:贝莱德、WisdomTree、Franklin Templeton等资管巨头率先下场,主打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等传统资产,合规门槛高,底层多用以太坊等公链。
欧洲:瑞士、德国等地在推动证券型代币、碳信用等RWA项目,更强调合规和隐私保护。
亚洲:香港、新加坡积极试点RWA创新。香港金管局推出数字资产“监管沙盒”,新加坡金管局(MAS)支持链上债券、基金等项目。
中国内地:RWA项目大多围绕消费权益和产业融合,比如葡萄提货权、白酒提货权、机场贵宾厅服务等,更偏重“本地生活”和“轻资产”模式。监管层还没有出台专门政策,项目方多用“权益凭证”来规避证券属性,但合规风险依然存在。
Web3+稀缺资源的“民主化”实验
2025年5月,Tuna RWA团队现身贝莱德旧金山总部,成为行业关注的一个注脚(来源:Tuna RWA白皮书、官网、行业媒体报道)。Tuna RWA以“Web3+稀缺资源”为切入点,将澳洲南方蓝鳍金枪鱼捕捞权等自然资源数字化,尝试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确权和小额投资。项目强调合规和可追溯性,目标是让原本只属于少数人的资源投资机会变得更为普惠和透明。Tuna RWA的出现,被视为RWA“民主化”趋势的一个缩影。
Tuna RWA的创新点在于:
资产类型独特,聚焦全球稀缺自然资源,打破了RWA只做“金融资产”的惯性思维;
通过链上确权、智能合约分红、全球小额投资,降低了参与门槛,让普通人也能分享稀缺资源的长期价值;
强调合规与可追溯性,主动与主流金融机构、监管部门沟通,探索“Web3+实体经济”的新范式。
RWA的未来:结构性变革的起点
RWA不是一夜之间的革命。它更像是一场缓慢但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革。贝莱德和Tuna RWA们,正在用各自的方式,推动这场变革向前。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RWA或许意味着更多元的资产选择和更低的参与门槛。对于行业而言,这是一场关于信任、效率与规则的长期博弈。
RWA的未来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技术层面,链上与链下的资产映射、数据同步、身份认证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合规层面,全球监管标准尚未统一,跨境资产流通仍有障碍;
市场层面,RWA项目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投资者教育等仍需完善。
但可以确定的是,RWA正在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Web3世界的重要桥梁。它让“投资民主化”不再只是口号,而是逐步成为现实。未来,资产的边界将被重塑,投资的门槛将被打破,RWA或许正是下一个时代的财富入口。
上一篇:文科股份:将持续聚焦绿色产业领域
下一篇:大美非遗|铜上作画 守艺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