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审核有力度,借助信息化手段,数据审核全面升级。一是强化大数据智能审核。灵活运用部门数据和外部数据资源,借助大数据算法对经济普查数据进行多维度交叉验证,分区分行业开展评估,生成12张评估报表,在数据上报审核过程中开展20余次阶段评估,提升数据洞察力。二是强化定制化功能性审核。在严格执行国家审核规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北京实际,定制化新增600余项审核规则,细化审核颗粒度。三是强化时间序列对比审核。与“四经普”历史数据、常规统计年定报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实现60余张汇总表和20余张基层表的历史数据深度关联,解锁评估新视角。
数据开发有速度,驱动信息化引擎,数据开发实现提速增效。一方面,以标准化打通数据开发堵点。普查资料开发实现统一标准、多级共用,构建市区基础资料开发库,简化数据整合流程,提升数据开发效率。另一方面,以自动化缩短数据开发周期。针对高频使用的数据查询、汇总场景,定制生成10个数据加工处理脚本、190个查询模版以及400余张汇总表,自动汇总数据并展现。
数据分析有深度,运用信息化技术,数据分析实现全面拓展。一是融合多源大数据洞察经济发展脉络。融合内部数据,将经济普查与人口普查等资料整合,开展关于养老、教育与人口变动的综合研究,为城市公共服务规划提供数据参考。融合外部大数据,对集团系、上市公司等开展多源数据分析,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在关联和规律;丰富经济普查数据标签体系,引入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名单,运用OLAP在线分析技术,快速实现对特定企业群的分析需求。二是运用新技术开展新经济、特色经济分析。以建筑物信息和位置坐标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开展地理空间数据分析,解码楼宇经济,精准挖掘重点经济载体。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应对新挑战。调查单位数量增长快,存在无实际经营活动、无固定经营场所等复杂情况,基于大数据算法、数据湖仓等技术实现与部门数据高效对比,为市场主体经营情况分析等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