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立夏时节的安庆古城,青石板上流动着古今交融的生机。
大南门特色文化街的非遗工坊里,游客们正在体验黄梅戏妆造;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创店内,振风塔主题盲盒供不应求;六尺巷口的德邻社中,“礼让故事会”引来阵阵掌声……
这幅“活态古城”的新画卷,记录着安庆市政协守护古城的履职足迹。
“百年老宅当仓库用,雕花门楼堆满杂物,这哪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盛夏,市政协调研组穿行在大观亭街区时,随行的市政协智库专家、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痛心疾首。斑驳的砖墙上,“重点文保单位”铭牌与“危房禁入”标识形成了刺眼对比。
这场“解剖麻雀式”调研持续了3个月。委员们走街巷、访居民,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提出加快实施点状文物和历史建筑抢修等五大工程,其中“文化针灸”理念尤具创新性——主张以“一院一策”实施微改造,保留“老安庆”的生活烟火气。
“报告递交第二天,市委书记就批示了。”在市委、市政府推动下,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全面启动,“一园九巷多景”格局渐次铺展;百年老字号“胡玉美”酱园变身非遗体验馆,游客可亲手制作蚕豆辣酱;昔日危房林立的太平天国英王府片区,如今修旧如旧,重现“江淮第一宅”风采。
随着建议的逐步落实,安庆古城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委员们深知,守护古城的文化根脉还有更多课题需要探索。
“这款振风塔冰箱贴,塔尖可360度旋转,寓意古城新生。”在倒扒狮街区的“沐集家”文创店,“00后”海归女孩黄申正向游客讲解设计理念。这个曾濒临倒闭的小店,如今成为网红打卡点,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转变的契机,源自2024年市政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协商会。
“不能让非遗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会上,委员们开出“年轻化药方”:在高校开设非遗选修课,组建“00后非遗传承团”,开发“非遗﹢影视”“非遗﹢游戏”“非遗﹢经贸”“非遗﹢农业”“非遗﹢电竞”跨界产品。
协商成果迅速转化。2024年,全市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景区、进基层等活动200余场,痘姆古陶、望江挑花等非遗研学热情持续高涨;2025年5月,《安庆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首次将“活态传承”写入地方性法规。
从历史街区的“绣花改造”到非遗工坊的“造血扶贫”,从文旅融合的“破圈尝试”到立法保护的“制度创新”,安庆市政协书写了一份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时代答卷。
这座长江之畔的古城,正以政协智慧为画笔,在新时代的画卷上勾勒出更加璀璨的文化图谱。正如安庆市政协主席章松所说:“我们要做文化的守夜人,更要做创新的点灯者。”
通讯员:王争锋
文字编辑:李晨阳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