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吉林黑土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正与数字技术的浪潮共鸣。近年来,中国移动吉林公司深入学习贯彻落实集团公司要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在省内积极开展数智乡村工程建设,通过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乡村的数字化转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不断致力于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纳入数字化管理中,助力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作为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重要参与者,吉林移动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为笔,绘就一幅幅智慧农业与生态治理的壮美画卷。
大数据助数字乡村“快发展”
吉林移动积极响应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兴边富民,力争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召,在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承建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马鹿沟镇果园村数字村大数据平台。
聚焦提升农产品产量这一关键指标,吉林移动通过“宜农宝”小程序推进农业生产数智化转型。“宜农宝”作为数字村大数据平台手机端,上面展示的土壤墒情和智能测土功能让村民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查看土壤温湿度、地表温度等数据,村民可以精准把握农作物的种植时机。同时,智能测土功能让村民站在自家的田间地头,即可一键获取土地的养分含量和施肥建议,从而精准施肥。
吉林移动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探索应用,以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快发展”,助力引领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发展”,不断致力于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纳入数字化管理中,助力吉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新系统创新打造“新农具”
在产粮大县四平梨树青堆子村凤凰山农机合作社的办公室里,一块实时监控农田的智慧大屏成了社员的“新农具”。过去,面对千亩农田,合作社常为人力巡查不及时导致作物受损而头疼。如今,吉林移动打造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害预警等信息一目了然。此外,一个地块出现问题,系统还能自动报警并给出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装备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经营风险和种粮成本。合作社社员老王算了一笔账,从配方施肥到农田灾害及时处置,每公顷土地节本增效超千元。现代化的粮食生产方式也让合作社敢于尝试,“鲜食玉米需要更精细的管理,有了智慧农业装备,我们可以在黑土地上大展拳脚!”合作社依托智慧农业装备扩大了鲜食玉米种植规模,不仅提升了产值,还带动周边农户加入数字化种植行列。吉林移动用科技让传统农业“轻装上阵”,让农民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数增收”。
5G让“不毛之地”变成“聚宝盆”
白城市大安曾是盐碱地的“重灾区”,白花花的土地一度让村民望地兴叹。吉林移动在此首创盐碱地5G“单元化”无人农场理念,开了盐碱地5G智慧农业项目的先河。通过5G远程驾驶、智慧灌溉、无人机巡田等技术,盐碱地的pH值和ESP值得以实现实时监测并精准调控,土壤改良效率大幅提升。自项目启动以来,5G“单元化”无人农场建设从最初的2个拓展至如今的10个,盐碱地修复面积从7万亩扩大至2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聚宝盆”,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信心也更足了。“科技赋能粮食安全”,在这里得到了鲜活的诠释。
区块链推动养殖业“牛劲十足”
在梅河口某养殖合作社,每头牛都戴上了智能耳标。通过吉林移动打造的智慧畜牧平台,牛的基本数据、运动步数、饲喂情况等数据通过算法分析,预测牛的生长状态和健康情况,及时提醒养殖户对出现疾病风险等异常情况的牛进行干预。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更是让肉牛从养殖到餐桌实现全程可追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牛肉档案”,并可实时上传至云端。相关负责人表示:“智慧畜牧平台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而且还减少了养殖风险,这就是企业想要实现的最佳效果。”2023年,《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强化科技支撑”,梅河口的实践说明,科技可以让传统养殖业“牛劲十足”。
从盐碱地到智慧田,再到云端养牛,吉林移动以“数智之力”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助力黑土地焕发新生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吉林移动用技术突破边界,用创新激活潜能,将目标转化为生动实践。下一步,吉林移动将继续深耕“数字乡村”建设,推动5G、AI与农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硬核”科技力量。吉林移动正以数字之笔,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生态与科技共生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