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知名玩具品牌布鲁可(0325.HK)、餐饮界的“雪王”蜜雪集团(2097.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后有A股“宁王”宁德时代(300750.SZ)、“药王”恒瑞医药(600276.SH)分别于5月12日、5月15日启动H股全球公开发售,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迎来一家又一家备受瞩目的行业新贵。
“去香港上市”成了2025年资本圈的热词。港股正在接纳诸多谋划“A+H”双重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也迎来了一批消费、医疗、科技等行业的新兴企业。
Wind数据显示,2025年初至5月14日,已经有21家企业登陆港股市场,同比增加6家;合计募资234.72亿港元,同比增长198.32%。
香港交易所(下称“港交所”)在政策层面也给企业赴港上市热添了一把“新柴”。5月6日,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上市新政,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近年来,港交所持续推进上市制度改革,欢迎企业赴港上市,同时内地政策也在加强拓宽企业境外上市渠道,双重政策利好进一步助力港股IPO(首次公开发行)。如今“科企专线”新政落地,意在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赴港上市。
港交所上市主管伍洁镟表示,港交所始终将吸引全球优质企业上市作为核心战略。“科企专线”这一创新服务模式将进一步提升香港市场的监管透明度,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强化香港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
在“科企专线”推出一周后,有多家服务香港上市的中介机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新政确实催生了一些科创企业的上市热情,他们已在接触对“科企专线”感兴趣的企业,其中“保密提交”的形式颇受企业们的关注。
“已经有多家企业看到新政发布后,前来咨询该政策对自己上市能有什么实际影响,比如条件是否放松,保密形式的适用范围等。”5月15日,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晓丹表示,目前有不少内地企业在密切关注香港IPO,同时港交所的政策加码趋于更加国际化,释放了其支持中国企业上市的信号。“科企专线”既有企业与港交所专线沟通的渠道,还能让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有利于增强企业上市的信心。
点燃信心
多位中介机构人士指出,“科企专线”是对此前特设生物科技和特专科技上市通道的政策补充,虽然没有下调上市门槛,但港交所明确将提供透明完善的服务和“保密提交”制度,有利于加快相关企业的上市进程。
港交所的“科企专线”新政也是针对生物科技和特专科技这两类企业,允许根据《主板上市规则》第十八C章(下称“18C”)及第十八A章(下称“18A”)上市的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版本。
此外,该专线还组建了跨领域专家团队,为生物科技、AI(人工智能)、特专科技等领域前沿企业提供“手把手”服务,包括根据上市规则进行预审、豁免条款争取及投资者对接支持等。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合伙人纪杰龙称,港交所的上市规则清晰透明,符合相关条件即可申请上市,但此前对一些“18A”和“18C”公司来说,可能对于公司是否完全符合上市规则要求,存在某些疑虑,例如核心产品等是否满足要求。“科企专线”就是提供一个便利的渠道来解决这些疑虑。同时,部分公司处在初创阶段,提前披露机密技术可能会影响公司运作,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可降低相关风险。
仲量联行评估咨询服务部大湾区拓展总监陈曼艺称,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可以使得企业更早提交资料,以及更快获得交易所及有关监管部门的意见,不仅提升了上市申请的便捷性,更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并响应监管要求。因此,此举会进一步吸引更多公司提交上市申请,并可能使整个上市流程更为高效顺畅。
2018年起,港交所对上市制度进行改革,持续放宽上市门槛,并进一步扩大上市框架。
其中,“18A”和“18C”是港交所对上市规则做出的重要修订,分别于2018年、2024年针对生物科技和特专科技新增章节,为这两类公司开辟了上市通道,且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
平安证券指出,2018年以前,由于A股和港股对未盈利、同股不同权等特殊框架的公司设置了上市限制,同时业务以大中华为重心的公司一般无法在港股二次上市,因此部分企业只能赴美融资。
在港交所陆续推出“18A”“18C”通道后,已有70多家科技创新公司借此通道成功上市。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14日,港股共有70家公司通过“18A”上市,其中不乏百济神州(6160.HK)、荣昌生物(9995.HK)等热门医药股;共有3家公司通过“18C”上市,分别是晶泰控股(2228.HK)、黑芝麻智能(2533.HK)、越疆(2432.HK)。
截至目前,在已向港交所递表的公司中,拟用“18A”上市的还有迈威生物等9家医药企业,拟用“18C”上市企业是希迪智驾、云迹科技、五一视界。
在“科企专线”推出后,是否会有更多企业选择“18A”和“18C”?多位中介机构人士认为,目前只是前期接触,能否形成趋势还有待观望,但“信心”的火苗燃起来了。
中金公司成长企业投资银行部负责人金钟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科企专线”是近年来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持续优化上市制度、拥抱新经济企业的又一延续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港交所在全球科创企业上市地选择上的竞争力。
金钟表示:“相信会有更多的科创企业被鼓舞。港股今年市场向好、交易活跃,监管制度与时俱进,相信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将考虑赴港上市。”
纪杰龙提醒称,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赴港上市还需要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其业务能否获得市场认可、是否有能力吸引到投资者等问题。
持续火热
在市场环境优化和政策支持下,港股“上新”速度正在加快。
从行业分布上看,今年港股IPO公司主要来自消费者服务、有色金属、医药生物、耐用消费品、银行、高科技等行业,新消费+科技类公司占据了主流。
一位在某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任职的投行人士观察发现,港股在经历两年的沉寂之后开始明显复苏,市场情绪逐渐修复,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热情越来越高。一二级市场的回暖都很明显,忙碌起来的香港投行人已经从去年同期那种失业焦虑中逐渐走了出来。
上述人士正在忙碌于负责两个“A+H”双重上市项目。他表示,“A+H”项目目前是香港投行圈的“香饽饽”,A股上市公司各方面较为规范,港交所对这些企业(尤其是行业巨头)的审核较为快速,且融资规模相对初创型企业来说更为可观。
5月8日至15日,绿茶集团(6831.HK)、宁德时代、恒瑞医药陆续启动H股招股,将在港交所敲钟上市。其中,恒瑞医药预计最高募资额可达130.8亿港元;宁德时代的发行规模预计将达到40亿美元至50亿美元,是2025年以来港股最大的IPO项目。
浦银国际研报指出,港股市场情绪和信心修复也促进了港股回暖。其中,打新赚钱效应更明显,机构参与积极度提升,也吸引了较多个人投资者参与。2025年新股首日破发率仅为28%,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0%。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投资者发帖询问如何参与港股“打新”,涉及如何在香港开户、哪家券商“打新”优惠较多、应该参与哪只股票的“打新”、提高中签率有哪些窍门等问题。在部分投资者眼中,如果能在热门新股的公开发售环节成功认购,即“中签”,即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从数据来看,今年以来,沪上阿姨(2589.HK)、蜜雪集团、布鲁可均获得千倍以上的超额认购,上市首日股价涨幅均超40%。
但“打新”有风险,新股破发的趋势依然存在。例如,2025年5月16日,绿茶集团上市首日股价破发,盘中跌超5%。2月12日,国内知名新式茶饮品牌古茗上市首日跌幅为6.44%。
目前,一众公司正等着叩开港交所的大门。截至2025年5月14日,港交所拟上市公司中显示“聆讯通过”的有2家,显示“处理中”的有150家。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A股公司的港股发行潮预计将发生在2025年下半年。截至2025年5月5日,有46家A股公司拟赴港上市。2025年“A+H”上市模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此外,还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将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目的地转向港交所。
平安证券研报指出,在Deepseek(深度求索)驱动中国科技资产估值重估以及企业出海的大背景下,赴港上市热度有望继续提升。一方面,港交所汇聚了众多高科技稀缺标的,并持续推进新经济上市制度的改革,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上市平台。另一方面,港交所作为国际化融资平台,为优质企业出海保驾护航,预计港股未来可能会成为更多中资企业尤其是科技成长型企业重要的融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