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版图上,拉沃(Lavaux)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个坐落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梯田式葡萄园,不因某个名人或奇观而闻名,而是以“日常生活的风景”、以千百年与自然共生的农业文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
这里的一切,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关于坚守、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故事——这恰恰也是中国赤水河畔茅台的故事。这个5月,茅台考察团走进这片葡萄园,与拉沃进行了一场跨越山河的对话。
今时品牌实验室研究员瑞士报道
拉沃申遗故事
“种出来的世界遗产”
茅台重点参观的Terres de Vins酒庄隶属于哈默尔酒庄(Hammel),后者是瑞士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商之一,在沃州和瓦莱州就拥有八个酒庄,这里的特级和一级葡萄酒每年都会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获得最高荣誉。
自15世纪以来,罗拉兹(Rolaz)家族就一直经营着Terres de Vins酒庄。家族的信念是用激情和创造力将祖先的酿造技艺传承给子孙后代。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监事会主席游亚林率队调研瑞士市场,图为参观走访世界文化遗产地拉沃葡萄庄园。
拉沃的葡萄园曾经是一片多石少土的荒蛮之地,12世纪本笃会与熙笃会教士们用双手将山坡上的石头垒成一道道石墙,在上面堆积土壤,建成梯田,种上一株株葡萄苗。附近村民随后也加入开垦。经过当地人持续800多年的辛勤劳作,葡萄种植和酿酒已成拉沃地区支柱产业之一。
这里的葡萄种植依湖而建,层层叠叠,构成898公顷连绵不断的独特梯田景观。日内瓦湖的反光、石墙蓄热、坡地朝南的“阳光三重奏”让这里成为瑞士最具代表性的葡萄酒产区之一,但拉沃的价值远不止于葡萄酒本身。
拉沃的魅力在于它维系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景观模式。14个村庄与葡萄园紧密相依,山、村、田、湖和谐共存,构成一种近乎封闭的生态系统。这种景观并非历史偶然,而是长期人类活动的塑造与大自然完美融合。
14个村庄与葡萄园紧密相依,山、村、田、湖和谐共存,构成一种近乎封闭的生态系统。瑞士诗人拉姆茨(C.F. Ramuz)曾于1923年为拉沃写下:“上帝在这里开了个头,人类则在这里继续,使其竣工。”
20世纪中叶,城市化浪潮开始威胁拉沃的天然田园风光。面对高尔夫球场、公路与豪宅开发的诱惑,当地居民在1973年发起“拯救拉沃”公投,阻止了不合理的商业开发。2005年,再次全民公决通过立法,正式将拉沃葡萄园列为“受保护区域”。
1999年起,沃州政府开始筹备申报,2007年,拉沃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种出来的”文化遗产范本,也成了葡萄酒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的旅行天堂。
拉沃的保护并不是“封存”或“展览”,而是在生活中延续。申遗成功后,许多旅行者慕名而来。当地政府和民众推行“温和旅游”政策,控制游客数量。同时,对建筑改造进行严格审批,设立生态缓冲区,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在拉沃,申遗并不是为了获得一个“世界级荣誉”,而是为了可持续地传承一方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信仰。
拉沃葡萄园,
“种出来的”文化遗产范本。
据酒庄负责人介绍,如今在拉沃葡萄园,采用“生物动力法”有机种植已成趋势,目标是在严格尊重环境的同时,生产出最能体现本地风土特色的葡萄酒。
Terres de Vins现任庄主Charles Rolaz就是二十多年前在当地葡萄庄园率先推动“生物动力法”种植的先驱。生物动力法葡萄栽培旨在重新创造宇宙、地球、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自然和谐,为了保护环境、土壤和葡萄藤,杜绝使用化学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或矿物肥料,只使用天然堆肥,遵循宇宙周期和节律,利用自然力量与顺势疗法刺激土壤和植物的生命过程。这与茅台顺应天时,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生产周期的“天人共酿”精神不谋而合。
茅台与拉沃
跨越山河的“镜像地理”
赤水河谷与拉沃,相隔万里,却拥有某种天然的“呼应”。二者地貌各异,却同样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可复制的风土环境,孕育出世界级的酿造传统。
拉沃位于湖光山色环抱之间,微气候稳定、坡地朝阳,是葡萄理想的生长之地;而茅台镇则地处喀斯特地貌深处,赤水河穿境而过,潮湿温润的“河谷微生物环境”造就了酱香型白酒不可复制的风味。在自然地理上,都是特定环境造就特定产品的典型。
在拉沃,文化景观不仅是梯田式葡萄园本身,也包括石墙、小路、古老村落与葡萄酒文化。而茅台亦然,老作坊、烧房、酒窖、红缨子高粱基地共同构成了一个“活的文化生态系统”,记录了农耕文明与酿造智慧的历史演进。
拉沃葡萄酒酿造技艺代代相传,当地人以“我是葡萄园的守护人”为荣,体现出对土地的信任、依附与对文化延续的执着;而茅台工匠遵循古法工序“端午踩曲、重阳下沙”,其酿酒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体现了传统智慧的深厚根基。
两者在发展理念上都坚持“顺其自然”的生态观。拉沃强调低干预种植与旅游节制,茅台则推进“生态酿造、绿色包装”,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努力将东方的“天人合一”哲学融入品牌表达。
文化层面的共鸣还体现在古老乡土面对的现代化冲击与传统保护之间的拉扯。拉沃经历过房地产开发的威胁,茅台也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城镇化、旅游化带来的挑战。但正如拉沃通过全民公投和法律手段守护家园,茅台也正在推进生态红线制度、文化保护工程和非遗传承计划,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拉沃启示
申遗更是为了“守”与“传”
拉沃的申遗之路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经验,其中最关键的,是从社区共识到制度建设的路径。
首先是凝聚社会共识。拉沃之所以能成功申遗,是建立在全民公投、地方立法等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这不仅提升了公众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也为长期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
其次是讲好故事,找到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表达。拉沃申遗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葡萄酒,而在于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景观,成为“人类适应环境智慧的结晶”,这使它能获得跨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而茅台“顺天敬人、明理厚德”的理念与东方生态哲学智慧,也代表着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融合的典范。
构建可持续的遗产管理体系也尤为重要。拉沃建立“温和旅游”“生态缓冲区”“建筑审查委员会”等机制,体现出对文化与生态保护的高度前瞻性。
茅台酒凝聚的是赤水河畔几千年的酿造智慧、生态哲学和民俗文化,其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正是申遗的核心优势。茅台与拉沃一样,承载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文明的表达”和“价值的传递”。通过申遗,可以把地方的独特经验转化为世界的共识,让一个美酒产区的故事与代代传承的精神走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记忆。
与茅台一行告别时,酒庄负责人说:“瑞士有最好的品质的名声,茅台有最好的烈酒的名声,希望我们多沟通,创造令人振奋的合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