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近日,新民市兴隆堡镇西高力村村民在农田里发现一烈士墓碑,烈士名字叫李义,家乡为宾县民和区李彦屯,由松江军区独立团1948年12月7日所立。5月15日记者获悉,该墓碑经新民市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确认,为真实文物,已被新民市烈士陵园妥善保管。
李义烈士的亲人在哪里?松江军区部队何时来到新民地界?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开始了一路寻访。
从宾县报名参加独立团
因为墓碑由松江军区独立团所立,我们先从这支部队寻找线索。
1945年8月,抗联将领李兆麟、冯仲云随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市,当即在哈尔滨各地发展人民武装,共组织3个保安大队,4000余人。10月11日,从关内各解放区来的414名干部到达哈尔滨,分配到各保安大队,充实了领导力量。
1945年11月中旬,松江军区正式成立,并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划分哈东、哈西、哈南、哈北4个军分区。此时,松江军区有兵力约1.4万人。其中,以阿城、宾县、珠河、苇河、延寿、方正6县为哈东军分区,辖独立第一、第二、第三团。
1946年6月,松江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领导,到1947年11月松江军区已发展到23200人。
1948年1月11日,松江军区组建独立第7师,下辖直属队和3个团,编师后战斗兵员共计9904人,由哈尔滨地区的双城、五常、阿城、宾县、尚志、延寿、方正、呼兰、巴彦、木兰、通河等县地方部队的战斗兵员组成,后该部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7师。
李义应是从宾县报名参军,加入了松江军区独立团。
独立第7师参加黑山阻击战
那么,独立第7师到过新民吗?据《哈尔滨日报》采访原松江军区独立3团3营8连卢德山的一篇文章描述,辽沈战役时,独立第7师曾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设下防线,阻击国民党军队。“敌机一遍遍飞过战壕,一阵炸弹过后是传单,然后又是炸弹。战斗十分激烈,敌人的机枪像切割机一样来回扫射,眼前的大树一棵棵被齐腰打断。战斗持续了好几天,整个阵地上土都被打得焦黑。”卢德山说,后来敌军看没办法通过,只好撤了。
黑山离新民不远。据新民市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刘国军介绍,目前新民市烈士陵园中安葬有参加辽沈战役的烈士156人。
查阅《三十九军征战纪实》一书,锦州解放后,东北人民解放军二纵(39军前身)在向沈阳进发时,曾经过黑山、大虎山,收编了独立第7师。独立第7师随二纵部队参加了解放沈阳的战斗。
1948年11月17日,根据中央军委11月1日的通令,东北人民解放军二纵改称第39军,独立第7师划归第39军建制,改称步兵第152师,辖第454团、第455团、第456团。
1948年12月1日,39军从沈阳出发,向平津挺进。刘国军介绍,39军参加平津战役时,是沿铁道线行进,发现墓碑的兴隆堡正是在铁道线附近,是必经之地。从墓碑所立日期看,应是152师行进到新民地界时,李义牺牲后安葬于此。李义有可能是因伤不治牺牲的。
墓碑地址现在叫民和乡
根据墓碑提示,李义的家乡在哈尔滨市宾县民和区李彦屯。记者又联系上了宾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胡主任。他查阅内部信息后告诉记者,宾县有一名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李义烈士,牺牲地点在巴彦县,牺牲时间是1948年2月,无家人联系信息。这与记者提供信息不符,应该是另有其人。
记者查阅中华英烈网发现,并无1948年12月牺牲、安葬于新民的宾县籍李义烈士。该烈士信息尚未登记在中华英烈网上。
民和区现在叫民和乡,位于宾县以北约30公里,临近松花江,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乡镇。目前,新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正积极联系宾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争取找到烈士家属。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