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加持,高淳地产西红柿亩产超3000公斤
指尖轻点管良田,“老把式”种出“新境界”
农场工人们正在采收西红柿,准备供应市场。 通讯员 高晓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通讯员 高晓平
5月13日,阳光洒满田野,一颗颗鲜红的西红柿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诱人。位于高淳区桠溪街道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潘西家庭农场温室大棚里传来欢声笑语,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工人们有的忙着采摘,有的忙着装车,一派忙碌景象。“今年肯定要迎来大丰收了,智慧农业结出了累累硕果。”农场负责人杨雪林高兴之余感慨不已。
农场今年西红柿收成实现“别样红”,杨雪林的底气来自哪里?先看他收集的一组数据:今年,该农场迎来历史性丰收——100余亩西红柿预计平均亩产超3000公斤,果实糖度较传统种植提升30%以上,市场售价增长20%,带动农场年收入增长超40%,不仅刷新了当地西红柿种植的效益纪录,更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的生动范例。
日前,记者走进潘西家庭农场,正值西红柿收获季节,只见大棚内,一颗颗色泽鲜艳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另一边,传感器正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参数,并结合AI算法自动调控水肥供给。“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管理整个大棚,水肥利用率提高了25%。”杨雪林介绍。
杨雪林是种植西红柿的“老把式”,但直到这几年,他才把西红柿种出了“新境界”,“传统的方法绝对不行,现在你看,我的西红柿地里处处都有科技的身影。”
要想种植出高产优质的西红柿,选好品种是第一步。杨雪林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赵统敏研究员团队指导下,针对性地选择了“潘西一号”等高品质樱桃番茄和口感型番茄新品种进行种植。这些品种通过控水控肥栽培和高钾营养液调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8%以上,较传统品种提升50%,酸甜比更符合消费者的偏好。例如,“潘西一号”因独特的青肩外观和草莓风味,成为南京市场上的网红产品,礼盒装售价达30元/公斤,仍供不应求。
品种好,还要通过技术革新把它种好,杨雪林觉得必须得向前再跨一大步,实现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转变。潘西家庭农场通过赵统敏团队带来的高品质轻简化技术体系,彻底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例如,采用高温闷棚宽沟窄畦技术,有效抑制土壤病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达60%;引入熊蜂授粉替代人工操作,授粉效率提升50%,果实畸形率下降至3%以下。
“不仅如此,要提高收入,还应该让一亩地发挥出两亩地甚至三亩地的作用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杨雪林说,在专家指导下,农场探索“西红柿—羊肚菌—贝贝南瓜”轮作模式,每亩年产值达15万元,较传统单一种植提升3倍;同时,通过“订单农业+电商直供”模式,产品直供南京5家商超及西安、广州等城市,物流成本降低18%,品牌溢价贡献度超过30%。
“通过品种创新、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来实现全产业链价值提升。”桠溪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芮天寿表示,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轻点管良田”,潘西家庭农场的蝶变,正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相信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依托技术赋能提质增效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