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薄而出的微短剧浪潮,在赣江之滨澎湃。
4月26日,中部地区微短剧产业发展联盟成立暨微短剧新质生产力高端对话会在赣江新区召开。
成立联盟、高端对话、签约项目、发布精品“微短剧+”创作计划,一系列动作碰撞出绚烂火花。活动当天,江西还推出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校准产业图谱的发展方向,这也意味着江西的微短剧产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从“单兵突进”转为“集团作战”,从“资源分散”走向“聚势赋能”。
然而,巨大溢出效应早已超越活动本身。尤其对于赣江新区而言,这场家门口的“微短剧”之约,既是近距离了解微短剧产业新趋势,在更清晰的坐标中找到下一步发展思路的绝佳窗口,也是展现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实力,让更多的微短剧企业和平台关注赣江新区、了解赣江新区、选择赣江新区的最佳契机。
抓住机遇、鼓足干劲,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的新一轮进击,就此开启。
一路快跑
从“试验田”到“新高地”
于中部地区六省而言,联盟的成立无疑是个“能量场”,蓄积着新商机,孕育着新合作,看得到新未来。
选择在赣江新区举办,原因何在?
“不是偶然,不是巧合,而是水到渠成。”赣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认为。
2024年起,赣江新区布局微短剧产业,一路快跑,在全国微短剧产业版图中崭露头角。
一组数据可以窥见一斑——
去年以来,赣江新区共受理微短剧报批审核129部,其中,通过规划备案104部,上线备案29部。先后有12家微短剧企业落户赣江新区。
数量增加的同时,品质在跃升。在赣江新区拍摄的微短剧《高考万岁之金榜题名》,上线60个小时充值突破1000万元,短短2天登上全国短剧热榜排名首位。
数据是冷冰冰的,发展却是热乎乎的。
“发展微短剧产业,赣江新区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的布局。”赣江新区微短剧工作专班负责人赵松涛说,赣江新区牢牢把握发展的脉搏,致力于以“最优政策、最新科技、最好服务、最强资本”为微短剧产业发展赋能。
过去一年,赣江新区制定了《关于支持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及实施细则,从剧本创作、取景拍摄、上线播出、企业升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大礼包”。企业每年最高可获得约1500万元支持,超出其他地区20%。制定全国首个支持微短剧出海的政策措施,通过购买跨境专线支持等为微短剧企业保驾护航。
“不光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更在跨平台合作等方面搭建了高效通道,极大降低了行业试错成本。”江西时刻互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邱熠表示,此次与赣江新区签约,将在赣江新区落地微短剧全链路产业园,计划未来5年完成200部短剧作品创作。
有政策更有服务。去年6月,赣江新区成立“网络微短剧备案服务中心”,组建“剧管家”团队,以“备案初审3个工作日,成片预审5个工作日”的全国最快审批速度,精准解决行业痛点。
“大大提升了备案速度,‘剧管家’一对一服务,也让内容修改变得简单。”红果短剧内容安全运营负责人任鸿涛表示,这也是选择赣江新区作为全国首家高质量短剧备案项目合作方的主要原因。
“赣江新区的政策吸引力非常强。”在参观网络微短剧备案服务中心后,豆芽星球(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敖昕竖起了大拇指,“把备案服务搬到行政审批大厅,由‘剧管家’提供‘产业保姆’服务,很给力。”
AI赋能
以科技之“力”谋发展之“势”
活动当天,一场微短剧新质生产力高端对话,在学术界专家学者和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微短剧龙头企业负责人间进行,话题指向许多城市眼下正在探寻的答案:AI将如何重构微短剧产业?
“微短剧产业正在经历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奇点的生产力革命,这场媒介技术驱动的视听产业变革将重塑视听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当AIGC短剧与智能算法双向奔赴,将形成千亿级别的商业规模。”作为分享嘉宾,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教授一席话,道出了新技术赋能微短剧产业的无限可能。
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内容、技术、模式、业态和场景创新,面对呼啸而来的AI技术浪潮,赣江新区正以“先行者”的思维,抢占微短剧产业跃升新赛道。
登临滕王阁,袖揽匡庐云;执卷阳明路,泛舟鄱阳湖。在“麟跃·赣江AI实验室”,一段由AI生成的演示视频,用声画勾勒出江西千年文脉与自然山水交融的悠远意境,让与会者惊艳。
这个由赣江新区与欢瑞世纪、阶跃星辰等通用大模型企业和江西财大人工智能评测研究院联合组建的实验室,能够快速完成微短剧脚本撰写、分镜拍摄、角色设计等全流程智能化创作,直接生成204帧、540P分辨率的高质量视频。
参观现场,萍乡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如获至宝,不仅要走了实验室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还抱走了一摞宣传材料:“成本低、效率高,非常适合文旅宣传。”
“吸睛”的还有赣江新区和阜博集团联合创建的“可信人工智能实验室”。
依托数字指纹、智能水印等AI标识生成技术,实验室搭建预防性确权、智能化监测与多元化维权体系,可全网监测发现侵权行为,实现2小时内预警函发至各大平台、24小时内侵权内容下架。
这一技术引起了蜜糖文化传媒江西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泽仙的强烈兴趣,她告诉记者,微短剧行业“流量来得快,盗版侵权来得更快”,通过技术强化网络微短剧侵权监测和风险预警,能有效降低前期侵权风险,实现微短剧IP产权价值最大化。
继续进击
奔向“微短剧+”的星辰大海
近水楼台先得月。会上,赣江新区向在场的企业抛出“橄榄枝”,一鼓作气签下20个合作项目。
当外界还在感叹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从无到有、迅速成长的成绩时,赣江新区已经开始谋划下一步进击计划。
“赣江新区全力打造‘爆款孵化器’,推动微短剧产业的集聚发展,让外界说到微短剧就想到新区。”赣江新区数字文化招商组负责人黄丽说。
雄心,藏在产教生态、金融生态、实景生态的打造中——
人才培养进阶升级。以赣江新区周边54所高校85万名在校师生为依托,与红果短剧联合成立了短剧人才实训基地,精准招引周边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参加微短剧拍摄、后期制作、产权审核等方面培训课程;整合江西文演集团短剧人才资源,构建由专业演员、导演、编剧、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微短剧人才储备库,点燃更多青年人才的“微剧梦”。
关键要素有效供给。组建规模超2亿元的赣江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精准投向以IP孵化、版权运营、出海发行等见长的生态型平台企业及项目,计划组建规模超10亿元的数字文化基金矩阵,为微短剧拍摄、投流、出海等提供强力金融支持。此外,正联合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全国首款“短剧贷”金融创新产品。
场景创新继续发力。组建“江西微短剧场景联盟”,与省内各地市开展深度合作,共享区域内微短剧拍摄场景;打造古装剧、年代剧、现代剧、虚拟场景、海外场景五类“小而美”的微短剧拍摄场景基地,已建设超过30个现代场景,打造“一站式”“一体化”微短剧制作基地。
“到2025年年底,要形成‘一基地三中心’(拍摄基地、备案中心、版权中心、人才中心)的产业生态,实现全产业链价值跃升。”黄丽信心满满。
会议有期,未来无限。站在全新方位的赣江新区,正朝着“微短剧+”的星辰大海,继续进击。(杨静)
新闻速递
《关于促进江西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
十条实策
助微短剧“乘风破浪”
在4月26日召开的中部地区微短剧产业发展联盟成立暨微短剧新质生产力高端对话活动上,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发布《关于促进江西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江西微短剧产业“乘风破浪”提供政策供给和要素支撑。
10条措施聚焦微短剧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拍摄基地、审批效率、金融扶持、版权保护、人才支撑等方面精准出招。
为鼓励创作具有时代特征、江西辨识度的优质微短剧,《若干措施》提出,对在江西取景不少于6处,充分展现江西特色旅游资源、江西特色文化元素的微短剧,给予奖励。凡参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均有奖励,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给予1∶5配套奖励。对在央视和省级卫视首次播出,或者在头部平台上线播出反映良好的,分别给予奖励。支持微短剧“出海”,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扶持资金。
推动拍摄基地区域化、差异化布局是重点。《若干措施》提出,将依托赣江新区、鹰潭拾方光影影视基地等,打造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微短剧产业基地(园区);发挥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文旅特色鲜明的微短剧拍摄基地;支持赣州、吉安建立革命历史题材微短剧拍摄基地,支持景德镇建立陶瓷题材微短剧拍摄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村振兴、特色美食等微短剧特色拍摄基地。对首次入选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园区)者,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年接待剧组数量达50个以上且拍摄天数累计120天以上的产业基地(园区)或微短剧拍摄基地,给予相应奖励。
聚焦培育经营主体,《若干措施》提出,对首次纳入我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统计的微短剧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对在本土注册、本土拍摄、本土平台上线的微短剧企业给予不超过年度项目投资额20%的资金支持。
(杨静)
下一篇:江苏上演“彩票+”破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