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12日文章,原题:她曾跨越印巴边境结婚,她的孩子们不会了 2014年,印度公民阿芙辛·贾汉吉尔女士与巴基斯坦男子结婚时,她延续了家族长期以来的跨境联姻传统。
这位今年32岁的女性来自贾汉吉尔家族,该族群居于印巴交界处。阿芙辛结婚当天,她的兄长也迎娶了一位巴基斯坦女性。此前还有3位姑姑和一位叔叔与巴基斯坦西拉瓦提家族联姻。
对贾汉吉尔家族而言,这些联姻是巩固与巴基斯坦亲属联系的纽带。但这一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历经两国关系起伏的传统,可能在阿芙辛这一代终结。5月6日,她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市通过电话告诉我,阿芙辛不想让现年7岁和9岁的儿女像她一样跨境结婚,因为如今持续不断的双边紧张局势导致家庭分离,她不希望孩子们遭受这样的对待。
近年来这两个南亚邻国间的往来变得愈发困难,亲人团聚困难重重。贾汉吉尔家族曾经依赖的铁路服务自2019年起持续停运,迫使阿芙辛每次回印度探望父母时,都必须绕道拉合尔,再从旁遮普邦的阿塔里口岸入境印度。原本700余公里的旅程变成了近2000公里。
印巴跨国婚姻长期以来是两国民间联系的基石。但随着双边关系紧张和跨境通行困难加剧,越来越少人愿意跨国联姻,进一步减少了印巴民众的接触。未来二三十年间,随着绝大多数经历过分治前印度的人们相继离世,这道鸿沟还将扩大——这两个南亚邻国将更难深刻理解彼此的血脉联系。
事实上,早在4月22日前,印巴间航班、巴士和铁路服务已停运5年多,跨境通行早已受阻。两国公民直接往来的常见方式是步行穿越边境。如今徒步路线也已关闭。签证服务同样无限期暂停。
但情况并非全然黯淡,呼吁理性的声音正在增强。美巴双重国籍学者比娜·萨尔瓦尔创立的网络平台称,签署其创始和平章程的组织已从2021年成立时的10个增至107个。该章程呼吁在南亚建立软边界,实现贸易和旅行自由。比娜说,热爱和平的普通民众能做的是体察彼此伤痛,而非加入骂战加剧问题。“要有同理心,认识到对方也在受伤。”
改善关系基调还需要互利合作。曾驻巴基斯坦的印度独立记者尼鲁帕玛·苏布拉马尼安提出以贸易为核心的中间路线,并称其为“潜在的关系正常化巨大推动力”。阿芙辛希望可以轻松跨境,人们能自由贸易,和平生活。(作者德巴尔希·达斯古普塔,林悦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