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从指尖到心间——化解孩子“手机依赖”》主题家长沙龙深受欢迎。陈潇供图□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5月7日,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室授牌仪式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市育英学校等5所学校入选授牌学校,为构建家校社共育教联体迈出新步伐。“中关村三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室’就设在海淀区康桥蜂鸟社区。工作室扎根社区后,我们就能定期面向社区开设家长课程,为社区家长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关村三小红山校区执行校长万霞说。
近年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已成为国家大事。为不断健全机制、实现育人目标,2024年11月,教育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全国妇联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教育部门、学校、妇联组织等提出明确要求,以期通过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实落地。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海淀区多所传统优质学校,实地了解学校、社区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创新实践与积极成效,与一线教师、社区工作者共话携手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质增效的可行路径。
创新铺就家校沟通“高速路”
曾有教育家指出: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没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孤掌难鸣”。深入学校采访时,多名教师以实际案例表达了对该句话的认同。
“当前家庭教育与家校沟通中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家庭教育‘过度化’‘空心化’与‘理念冲突’并存,家校沟通中的‘信任危机’凸显。”育英学校小学班主任杜秀丽提到,“个别家长很难听进他人建议,即便出于礼貌对教师建议敷衍答应,实际落实时也大打折扣。”特别是“许多家长在育儿方面鲜少主动学习,这使得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方法与理念支撑”。
万霞对此也有深切感受:“当家庭教育价值观与学校教育理念不一致时,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
《方案》提到,学校应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会同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早在《方案》出台前,便有不少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家长学校引导家长走进学校,通过铺就家校沟通“高速路”,打好共育组合拳。
据北京育英学校初中学部刘向娟老师介绍,为促进家校共育,育英学校创新开设“育英·才 家校共育”系列课程,其中既有促进亲子关系的家长与孩子共成长课程,也有家庭教育答疑解惑类课程。“不同家庭家长焦虑原因不同,学校便根据不同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以沙龙形式分类解决,既促进家长之间分享好经验,也有利于家长与教师之间探寻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
如何发挥好学校教育链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功能,也是中关村三小一直探索的重点。万霞介绍,2016年,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实践研究中心”,并在2022年迭代升级为家庭教育实践研究分会,通过梳理家校工作中的问题,形成“家长课程体系”,以家长论坛、家长会、家长工作坊等形式,将家长关心的话题变成生动课程,共同研讨形成具有专业性的方法或方案。
为让家庭与社区成为学校向外延伸的生态系统,2017年,中关村三小还启动“好老师进社区”活动,组建“好老师”团队每学期走进周边13个社区,向社区家庭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老师从过去与家长点对点沟通,变成进入社区后的点对面沟通,引导家长形成科学教育观。”万霞告诉记者,这一做法广受家长好评,“很多家长自发组建粉丝群,不仅参加本小区的活动,也积极参加周围几个社区的活动专场。”
“通过不断走进学校、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家长能更加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并与孩子在家的情况形成对比,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能做到有的放矢。”中关村三小家长张先生说。
整合三方资源实现校社联动共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年级主任徐博曾在中低年级遇到一些案例,比如当老师向家长反映有学生说脏话时,家长却说孩子是在小区里跟其他人学的。“这让我意识到,教育场景不能只停留在学校或家庭内,必须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互通联动,全方位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徐博期待,学校能与社区进一步携手联动,将校内这类普遍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广泛辐射到更多家庭。
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平台。近年来,不少社区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充分整合三方资源,不断增强校社联动共建。
“学生家庭大多在小区里,我们拥有协同共育的天然优势。”万寿路1号院社区书记夏清指着居民楼间的育英学校西翠路校区教学楼介绍,近年来,社区一直致力于依托校社一体、家庭集中优势,不断发挥“家校社”协同机制。
“社区治理绕不开家庭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夏清介绍,2022年,《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出台后,社区党委与学校筹划更深层次的协同,整合家校社三方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推动的协同共育平台,促进辖区学生全方面发展。
实践中夏清发现,社区与学校联动搞活动,家长参与度更高。“比如在电动三轮和四轮车的治理中,社区与学校联合,由学校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学生再带动家庭参与治理行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社区居民能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近年来,世纪城西区社区也以家长学校为核心阵地,联动人大附小等辖区学校,建立起“社区统筹+学校联动+家庭参与”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家庭教育服务走深走实。
“社区整合辖区学校老师、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定期开展需求调研和课程设计。联合学校开设‘家长成长工作坊’,邀请教育专家开展‘用沟通为爱升温’等专题讲座12场,惠及家长600余人次。”曙光街道世纪城西区社区居委会主任郭斌表示,一系列做法有效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温暖生态圈。
优势互补共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资源不集中、参与率不高、专业性不足等现实挑战。特别是为社区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社区家长学校,被认为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的“洼地”,亟待被支持。
谈及工作挑战,受访社区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人财物支持,以及缺少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社区依托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频次、质量难以保证,家长如果遇到家教难题,更多会求助专业社工机构。
北京市育英学校教育中心主任陈潇认为,社区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筛选和整合适合家长学校需求的资源难度大,难以精准对接家长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限制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在教育观念、目标和方法上存在差异,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难以达成完全一致的教育理念,影响合作效果和教育合力的形成。
受访家长也表示:“如果学校或社区活动只能二选一,家长更倾向选择学校,因为更有针对性。”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在调研中发现,造成社区家长学校薄弱的原因主要有吸引力不足、专业指导欠缺、机制保障不足等问题。“学校活动往往围绕升学等家长关心的核心问题展开,更有系统性规划和针对性设计,而社区活动主题较为宽泛,更多是简单的亲子游戏活动。”
在吴颖惠看来,社区家长学校本应发挥补充和拓展作用,为家长提供学校难以涉及的家庭教育场景化指导,包括如何利用社区公共设施开展亲子实践教育等,但从现状来看,“社区这方面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她指出,如果仅靠学校和家长发力,家校共育的场景较为局限,“要重视社区家长学校薄弱这一问题,共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吴颖惠建议,社区应充分了解辖区内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实际需求,丰富活动形式,结合当下热门的线上学习模式,打造社区家长学校线上学习平台,方便家长随时学习。同时,社区可联合周边学校、教育机构,建立师资共享机制,以此增强社区专业指导力量,逐步提升社区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面的能力。
上一篇:三代同堂话家风 一席茶香润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