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团队成员在比赛中。 (受访单位供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电脑屏幕上的代码飞速滚动,张丁文、吴鑫凯和朱伊丽三位来自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正紧张地调试一段模型转换代码。这是他们为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冲刺的关键时刻。
近日,这支由贵州大学学生组成的团队,从全国14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实践赛昇腾AI赛道全国一等奖,并成功晋级全球总决赛。他们的成长历程,正是贵州大学探索AI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一个缩影。
破茧:模型转换攻坚战
“把实验室的模型搬到真实硬件上,就像让温室里的花朵经历暴风雨。”回忆起比赛中最艰难的技术攻关,团队成员张丁文如此形容。
在复赛阶段,团队需要使用ATC工具将训练好的ONNX格式的CycleGAN模型,转换为昇腾平台专用的OM格式。然而,这一看似标准化的流程却暗藏玄机——模型转换时频繁出现算子不兼容、精度下降等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面对挑战,三人小组迅速展开“技术会诊”。主攻算法的张丁文负责调整模型结构,擅长工程的吴鑫凯深入挖掘ATC工具参数配置,负责统筹的朱伊丽则设计了分阶段验证方案。经过反复测试与优化,他们通过参数调优和算子重构,终于让模型在昇腾平台上“跑”出了与实验室一致的精度。这场硬仗的胜利,成为他们晋级全国赛的关键转折点。
从初赛到全国总决赛,团队持续迭代技术方案。“就像打游戏升级装备,每次突破都是从量变到质变。”朱伊丽这样总结团队的成长轨迹。
“这不是单纯的技术竞赛,而是从理论到落地的全链条验证。”团队指导老师、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申国伟说。
比赛中,学生们必须直面应用场景中的真实约束:如何平衡模型精度与推理速度?怎样在有限算力下优化资源分配?这些问题让团队成员跳出传统课堂的舒适区,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技术问题。
张丁文表示,正是这些课堂外的挑战,让学生们迅速成长和转变,帮助他们建立了“理论—芯片—场景”的三维思考模式。
筑基:产教融合的实战课堂
这样的实战锤炼并非偶然。在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实验室里,“大北农”创新班的同学们早已习惯与真实技术难题“短兵相接”。他们不再局限于标准数据集,而是直接接触华为昇腾平台的真实开发套件和行业需求。这种转变源于学院与华为等企业构建的深度合作生态。
2023年11月,由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贵州大学、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发起的全国鸿蒙端云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贵州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强化产教协同,推进教学改革和实践能力培养,在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课堂上,教师经常抛出类似“为什么同样的YOLOv5模型在昇腾芯片上性能骤降?”的问题,让学生陷入深思。这正是贵州大学将企业级难题引入教学的典型场景——借助华为提供的真实道路监控数据集,学生需要分析昇腾310B芯片的架构特性,重构算法。这种“真题真做”的训练,使技术方案更加贴近产业痛点。
随着一个个校企合作平台的落地,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形态正在发生质变。近五年来,学院落地的20余项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构建起了“国产技术栈+产业真需求”的教学新生态。
育才:体系化培养的破局之道
一组数据清晰勾勒出创新人才培养的轮廓:研究生参与学科竞赛覆盖率100%、本科生参与率超过60%,校企共建课程覆盖从操作系统到人工智能的核心专业。这背后,是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多维度、渐进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持续发力。
学生通过“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掌握国产技术栈基础能力,依托“学生社团+战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则进入“大北农”创新班接受全程导师制培养。此次获奖团队正是该体系的优秀代表:他们在华为云数据中心完成专业认知实践,通过省赛、国赛层层选拔,最终实现了从技术学习到工程落地的蜕变。
为了助力团队在全球总决赛中取得更好成绩,学院特别为参赛团队提供了“加餐”支持。“教授+企业专家”双导师联合指导,每周集中学习和攻关关键技术难点,使备赛更加精准和实用。
“通过备赛、参赛,我们触摸到了产业级AI的脉搏。”参赛队员的感言道出了这场教育变革的本质——让人才培养与技术演进同频共振。
当国产技术生态深度融入教学,当产业需求直接驱动创新,西部高校同样能在AI时代实现破圈突围。贵州大学团队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和团队的胜利,更是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一次生动验证。
申国伟表示,作为第七批“系统能力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建设”试点高校,贵州大学将继续强化系统实践能力培养,推动高新技术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提高学生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着力培养信息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持续发力惩治国企领域腐败
下一篇:道里 小黄瓜闯出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