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市东巷。 朱迪 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以前这里脏乱,下雨天踩一脚泥,现在好了,不仅干净整洁,连墙都会‘讲故事’了。”76岁的石菊萍坐在云岩区市东巷新修的议事亭里,聊起巷子的故事。
这是她住了40多年的老巷子,在2023年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艺术改造,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巷子艺术馆”。
市东巷临近文昌阁,是云岩区打造的历史城垣步道东新路区域的背街小巷。改造前,这里是典型的老巷子,路面坑洼、墙面斑驳,连阳光都很少光顾,尤其是雨天泥泞的路面让居民们直摇头。
改造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要讲好老巷子的故事。考虑到居民实际需求和美学融合,云岩区开出了一张“特殊处方”:坚持“微修缮、微更新”的方式,既要保留市井烟火气,又要展现地域文化。
“情感和温度都要兼顾,让潮玩氛围更潮,让地域文化更浓。”市东巷的文化艺术墙绘创作团队负责人孙智慧说。
无论是巷口处充满贵阳特色的潮流涂鸦,裂缝墙上萌气十足的猫咪,还是披上艺术“外衣”的老旧电箱与垃圾桶,传统与新潮在这条老巷里碰撞出火花。
焕新的环境激活了社区活力,老火精酿馆的老板熊彬彬最早感受到变化的到来。“改造后环境大变样,打卡拍照的人变多了。”他指着店门外的涂鸦墙说,“现在店里的客人中,20%是外地客,比前些年多得多。”
这条承载着老贵阳记忆的巷子,正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文化纽带。对于老住户而言,生活就像墙上的涂鸦一样,正在绽放出新的色彩。石菊萍老人现在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在巷子里看年轻人打卡拍照。“大家都喜欢我们漂亮的小巷子,有时候给她们指指路、聊聊天,我们也很开心。”
夕阳西下,阳光让墙上的艺术图案耀眼夺目。居民们三三两两出来散步,年轻人举着手机打卡拍照,几个带着帽子的背包客,正跟着涂鸦墙学说贵阳话……老巷子有了新貌,但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却依然深藏。
小巷记忆
市东巷与老东门遗址相邻,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这里有一口始建于民国的四方井,曾是附近居民的重要水源。市东巷的四方井在2011年被贵阳市政府列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市东巷的历史变迁。
上一篇:我在安顺有个“家”
下一篇:智造时代的密封行业“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