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是个酷爱诗歌创作的毛头小子。我所在的辽宁省朝阳市文化单位组织了一次文学创作笔会,我被邀请参加。在这次笔会上,我写了一组以秋天为题材的诗歌,被会议的组织者看好,他鼓励我大胆地投稿。
“投给哪家报刊呢?”我问。
“这些报纸都有文艺副刊,可以试试嘛!”组织者指着会议室里的《人民日报》《辽宁日报》笑着说。
后来这位组织者也没有想到,他只是随口说的一句话,竟然让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把自己最满意的五首小诗,越过省报,真的寄给了国家级的大报《人民日报》。更让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1981年11月17日的《人民日报》在文艺副刊上居然发表了三首。这三首诗的题目是《枫叶》《果树》和《大雁》。
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诗歌,这在我当时的朋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是给了我极大的鼓励。稿费到手后,我请身边的文友去饭店吃了一顿,然后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北方的冬天很冷,每天我早早起床,裹着棉被像母鸡下蛋似的天天写诗。虽是冬季,但我思绪的兴奋灶仍在灿烂的金秋。我笃定曾给自己带来好运的秋天,必然还会有丰硕的果实在一个角落里悄悄地等着我,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
所以,我的灵感便赖在秋天里不动。那一阶段,我一口气写了数十首与秋天有关的诗歌,其中就有一首《采树种》。
写好后,我拿给身边的文友看。他说:“你写的这个诗,有点像歌词,朗朗上口,想象力也不错。”我说:“那就改成歌词不好吗?”他笑了笑,未置可否。
说干就干,我一边嘴里哼着自己胡乱编的曲子,一边把那首诗歌《采树种》按照歌词的形式修改出来了。
在一个窗外飘着大雪的上午,我给几个爱好写作的朋友大声朗诵着自己写的歌词。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我一边朗诵还一边手舞足蹈地加了一些动作,每到段落的结尾处,我还夸张地哼着自己随意谱写的曲子,仿佛这首歌词已经被插上了旋律的翅膀。
晨风吹来了灿烂的黎明,
小路摇醒了大山的梦。
鲜艳的红领巾在林中飘荡,
那就是早晨绚丽的彩虹。
采树种,采树种啰
沐浴着阳光,
手提着竹篮,
采一路朝霞,
采一路歌声。
白云擦亮了蓝色的天空,
小溪笑睁着明媚的眼睛。
一粒粒树种向我们微笑,
跟我们走下高山峻岭。
采树种,采树种啰,
把我们的心儿,
和树种在一起,
献给祖国绿色的黎明。
《采树种》的稿子写完了,当然不能只停留在自己嘴巴的演唱上,我要找一个能发表歌词的刊物投出去。我查到当时有两个刊物刊发歌词,一是北京的《词刊》,另一个叫《儿童音乐》。北京的这本《词刊》后来刊发过我的很多歌词,但我不记得有没有这首《采树种》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偶然看到一则上海市征集少儿歌词的消息——上海市举行名为“布谷鸟”的少儿音乐会,面向全国征集优秀歌词。我找了个信封,贴了邮票,将《采树种》寄了出去。
稿子虽投了出去,但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自己觉得不错的稿子,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对写作者来说太正常了。
但命运之光还是照在了我的头上,这首《采树种》被上海的“布谷鸟”少儿音乐会选中,随后我便收到了他们寄给我的,带有作曲家苏永进谱曲的乐谱。我激动了好一阵子,还抱着手风琴自拉自唱,自我陶醉长达一个小时,之后就把这件事抛诸脑后了。
转眼时间到了1995年。
那天,上五年级的女儿放学回家,对我说:“我们今天上音乐课,学唱的是《采树种》,音乐老师说,这首歌词作者叫董恒波。爸爸,这是你写的吗,不会是重名吧?”
我拿过小学音乐课本一看,像是见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孩子,这就是我写的,不是重名!”我不知道女儿第二天上学是不是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炫耀了,反正我是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当地报社的编辑朋友,激动地告诉他:“我的歌词入选音乐课本了,是全国统一教材。” 报社的朋友很给面子,当场表示:“可以发一个消息,最好把带谱子的歌词也弄一份,一起在报上发表。”
那时候,我还不会使用电脑上的排谱技术,只能在一张白纸上用钢笔、格尺,手抄下这首歌,报社拍了张照片就发表了。
全国音乐课本选了我的歌词,出版社怎么没有提前通知我一声呢?我想给编课本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写信问问,又觉得写信太慢,还是打电话快。我便跑到单位给北京打电话,出版社倒是很客气,询问了一下情况后,说了句感谢支持,之后会寄样书给我。在挂断电话前,我鼓足勇气问了句:“有稿费吗?”得到回答:“按现行国家对教材的使用规定,暂时不付作者稿费。”
但是没过多久,他们说的“暂时”就过去了,后来,他们将稿费转给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著作权协会,协会还给我办了一张卡,只要有音乐作品发表,钱会直接打进卡里。
还有一个与这首歌词有关的小故事。本世纪初的一天,我参加辽宁省本溪市一所小学文学社举办的讲课活动,学校的音乐老师很热情,把我领到她的教室里,一阵掌声后,开始对学生们做介绍。
“咱们现在学的《采树种》这首歌,就是董恒波老师作词的,我和同学们讲,董老师写这首歌词时,应该正是秋光灿烂的季节,他领着同学们一起挎着篮子采了好多的树种,然后,他望着明媚的蓝天,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歌词。”
看着音乐老师阳光般的笑脸,我回想起当年创作这首歌词时的情景:寒冷的冬天,我趴在被窝里,一字一句地写词儿……
然而,我只是面带笑意地朝着音乐老师点头致谢,之后全班同学在音乐老师的带领下,开始齐唱这首歌。孩子们唱得很投入,声音洪亮,我悄悄地转过身去,抹了抹眼角的泪水。
岁月蹉跎,很多美好的回忆,都被慢慢冲淡了。如今年近古稀的我,老夫聊发少年狂,也开始玩起抖音。偶尔乱翻,竟又听到了《采树种》熟悉的旋律。不知是哪位网友发的,下面有不少评论,其中有人写“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我仿佛又回到了小学”等等,一时间让我泪眼蒙眬。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前些天,山东省一位名叫张涛的设计师,被这首《采树种》唤起了共鸣,他通过微信和我说:“请董老师写一下这首歌的创作情况吧,我想通过百度百科重新完善一下,让查资料的人都能方便地查到这么一首好的歌词,记住这首歌!”
我没有见过这位张姓的朋友,猜想他应该和我女儿是同龄人。
忽然想到,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灵动的音符,只要你对生活充满了爱,你拥有的岁月,就是一曲永不落幕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