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清晨七点的东西高架桥,背着书包的中学生将不再掩耳疾走,改造后的她,会使用新型“声学盾牌”过滤车流喧嚣。而这微妙的变化,正丈量着一座人民城市的初心。
2025年的沈阳老旧桥梁加固改造工程,把“改造清单”交给市民拟定,让“施工图纸”从群众期盼中生长。在126中学家长“降噪护学”的呼声中,隔音屏升级为城市标配。面对出租车司机的“视觉盲区”吐槽,东西高架桥将新增7726个防眩板。这座城市深谙“民生即算法”的治理逻辑,当中高考季工地主动静音,彰显的不只是施工温情,更是城市对未来的郑重承诺。
提升隔声性能防止“扰校”
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从市民的“烦心事”破题。毗邻126中学的东西高架桥,新安装的高强度夹胶玻璃隔音屏,将噪音分贝从65降至45,接近图书馆环境标准。这样的桥梁“声学革命”今年将覆盖沿线14处学校、医院敏感区域,隔声性能提升30%的同时,透光率提升至50%的视觉通透。
毫米级精度实现创新突围
装配式钢板梁工艺,误差锁定在2毫米内,较传统工艺提速50%;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抗压强度达150兆帕,可抵御70℃极端温差,使用寿命突破50年大关……市城管执法局市政设施管理处处长师俊飞告诉记者,沈阳已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在工程改造中,500余套智能传感器构筑起“数字神经网”,实时监测桥梁位移、振动等8项参数。AI预警模型实现病害“秒级响应”,处置周期缩短60%。
“我们在东西高架桥改造中,PLC液压系统以0.5毫米误差完成桥面顶升。今年采用三维激光混凝土摊铺机精准控制桥面铺装标高,混凝土智能化养生提升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科技赋能让这些老桥焕发了新生。”师俊飞说。
沈阳将“绣花功夫”贯穿工程全链条。目前正酣战中的东西快速高架桥,20台抑尘设备织就“降尘天网”,视频监控确保100%扬尘覆盖率;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启动8次,关键工序投入3倍资源抢工期,伸缩缝更换工期压缩至7天,施工效率大幅提高。从毫米级的施工精度到秒级响应的智能监测,从一块隔音屏的透光设计到一座桥梁的数字孪生,沈阳老桥加固改造正以人民城市的初心、科技创新的匠心、精细治理的恒心,书写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答卷,浇筑起以匠心守护城市“脊梁”。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于海 摄影 李浩
下一篇:“新石器”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