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投行研究报告
Deepseek 总结:关于小米 SU7 Ultra 碳纤维前舱盖争议的律师解读,部分车主已组建维权群(超 400 人),计划通过律师函要求小米汽车协商解决,或以集体诉讼形式主张权益
(AI 图)
一、法律责任的认定
虚假宣传的界定
律师指出,若经营者对商品性能、功能的描述与实际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构成虚假宣传。小米 SU7 Ultra 前舱盖宣称的“双风道导流”和“散热优化”功能被车主实测证明无效,且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差异微小,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
关键判定标准
宣传内容是否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如“赛道级”“空气动力学优化”等表述吸引用户高价选装);
功能缺失是否属于“实质性误导”,例如风道设计未实现导流或散热效果,导致产品核心卖点失效。
二、消费者维权主张
法律主张路径
车主可要求撤销合同并退车,或主张“退一赔三”(即退还价款并索赔三倍金额),具体适用需根据虚假宣传情节的严重性及实际损失判定;
集体诉讼案件中,维权车主需举证证明宣传内容与实际功能不符的直接关联性,例如通过第三方检测报告、拆解对比视频等证据。
当前维权进展
部分车主已组建维权群(超 400 人),计划通过律师函要求小米汽车协商解决,或以集体诉讼形式主张权益;
维权成本方面,律师费用初步预估为每人 3000 元,包含发函、谈判及潜在诉讼流程。
三、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行政处罚风险
若市场监管部门认定虚假宣传成立,小米汽车可能面临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广告法》第五十五条),情节严重者可吊销营业执照。
民事赔偿责任
除退款和赔偿外,企业需承担因产品功能缺陷导致的衍生损失(如车辆故障引发的维修费、误工费等);
品牌声誉受损可能引发投资者索赔,进一步扩大经济损失。
四、律师建议与争议焦点
消费者应对策略
保留购车合同、宣传资料、沟通记录等证据;
通过专业机构鉴定产品功能是否符合宣传描述,形成完整证据链。
企业合规启示
技术宣传需避免过度承诺,需明确区分“概念设计”与“量产功能”;
争议发生后应及时采取实质性补救措施(如召回、功能升级),而非仅以积分补偿敷衍。
此次事件凸显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营销话术与产品落地的矛盾,司法机关对虚假宣传的认定将成为同类案件的参照标准。
小米 SU7 Ultra 碳纤维事件及技术应用综合分析
一、近期争议:消费者质疑与官方回应
功能争议
部分车主指出,SU7 Ultra 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4.2万元)实际功能与宣传存在差异:
宣称的“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未能有效导流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无法产生额外下压力,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差异微小。
用户实测显示,开孔设计未能实现辅助散热或提升性能的效果,被质疑为“高价装饰”。
小米汽车回应
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致歉,并提出补偿方案:
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
已提车及锁单用户获赠 2 万积分。
部分消费者仍不满,要求退车或重新定车,维权群人数超 300 人。
二、SU7 Ultra 碳纤维技术应用
材料特性与减重效果
采用 T800H 级碳纤维,强度为钢的 5 倍,重量仅钢的 1/4,全车碳纤维覆盖面积达 3.74 平方米,总减重超 305 公斤。
车顶单块碳纤维减重 11 公斤,底盘及内饰部件进一步优化轻量化设计。
设计目标与性能提升
原计划通过碳纤维结构提升赛道性能,但因量产调整未完全实现双风道功能,仅保留部分气流导出和散热辅助能力。
方向盘、尾翼等部件仍保留碳纤维材质,支撑运动驾驶体验。
三、供应链布局
核心供应商
沃特股份:确认为小米 SU7 Ultra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直接供应商,提供 T800H 级碳纤维材料。
中复神鹰:国内少数量产 T800H 级碳纤维的企业,疑似通过下游复材企业间接供货。
瑞鹄模具:负责碳纤维部件模具开发,提升生产精度与效率。
市场影响
SU7 Ultra 上市后碳纤维需求激增,单车材料成本约 7.1 万元,带动相关企业订单增长。
沃特股份因明确供应关系,业绩预期显著提升。
四、行业与市场反响
销量表现
SU7 Ultra 开售 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轻量化设计成为营销亮点,但因功能争议或影响后续订单转化。
产业链机遇
碳纤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渗透率提升,中复神鹰、光威复材等企业加速扩产,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此次事件反映了车企在新技术应用与宣传透明度间的平衡难题,同时凸显了碳纤维材料在汽车轻量化赛道中的长期潜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