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天光微亮,莆田公交南站的灯光已经亮起。陈彩霞像往常一样,提前半小时到岗,开始她一天的工作。检查轮胎气压、擦拭后视镜、调试刹车系统……这套出车前的“例检”程序,她坚持了十几年。“保持车辆完好状态是安全行车的第一步”,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她百万公里“零事故、零违章、零投诉”的骄人纪录。
2012年,陈彩霞成为莆田市公交集团7路车的一名驾驶员。这条从公交南站到莆田二中的线路,单程15公里,途经医院、学校、市场等29个站点,日均载客量上千人次。十几年来,她在这条线路上往返了近5万次,对每一个路口、每一个时段的客流特征都了然于心。
公交快线,靠的却是“慢功夫”。陈彩霞的驾驶哲学很简单:慢一点,再稳一点。出站时横穿马路要慢,因为路口紧邻高速,车流密集;乘客上车后起步要慢,确保每个人都扶稳坐好;行经学校路段更要慢,遇到横穿马路的学生和家长,她总是提前减速,甚至停车让行。在早高峰时段,她总会多等几秒,确认后视镜里没有奔跑赶车的乘客才关门起步。
“这条公交线老人和学生多,安全的核心就是慢、稳、多看。”陈彩霞说,她严格遵守“行车中不多踩一脚油门,不错踩一脚刹车”的操作标准,每次进站时提前松电门,让车辆平稳滑行;出站时轻踩电门,避免急加速导致乘客站立不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把控,让7路公交车成为沿线居民出行的首选。
作为一名女司机,陈彩霞还发挥女性特有的细腻,在十米车厢里打造了一个“移动的家”。她的驾驶座旁常备着塑料袋、纸巾、创可贴,甚至还有几把应急雨伞。遇到忘带零钱的乘客,她会耐心指导使用移动支付,偶尔还会自掏腰包垫付;拾到乘客遗失的物品,她总是第一时间联系失主。这些细微的关怀,日复一日地温暖着乘客的心。
有一次,在南门居委会站,一位老人要下车时正逢大雨,嘴里念叨着:“没带伞,这可怎么办?”陈彩霞听到后,立刻把自己的伞递了过去。几天后,老人特意在同一站点等她,不仅还了伞,还带了一点水果。“阿妹,我等了你好几天,就想当面谢谢你。”老人说。
这样的温情时刻,在7路车上并不少见。车上的老人会亲切地叫她“阿妹”,偶尔塞给她一把青菜或几个水果;放学的孩子会跟她分享学校里的趣事;赶早市的阿姨会和她唠几句家常……十米车厢,成了城市里颇有人情味的地方。“一开始当司机只是为了谋生,但现在,我是真的喜欢开公交车,带着我的乘客稳稳前行,感受莆田每一天的点滴变化,有种踏实的幸福感。”陈彩霞说。
这份职业自豪感,源自她对工作的极致追求。为了掌握节电技巧,她反复试验不同时段的充电效率,总结出“避峰充电法”,她的纯电公交车能耗指标常年名列前茅;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车辆维修知识,向老司机请教驾驶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安全驾驶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盛夏时节,驾驶室温度高,她的后背常常被汗水浸透;暴雨天气里,她要保持高度警惕,确保行车安全;节假日客流高峰时,她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腰酸背痛成了常态。尽管这份工作让她错过了许多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刻,但她从不抱怨:“每当看到乘客平安到达目的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从“莆田市三八红旗手”到“福建省劳动模范”,陈彩霞的坚守赢得了广泛认可。但她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初心:“这份成绩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让我能心无旁骛地工作。荣誉属于过去,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黄昏时分,余晖洒进车厢,陈彩霞紧握方向盘,护送最后一批乘客回家。车轮滚滚向前,载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也载着一个普通劳动者不平凡的坚守。(全媒体记者 傅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