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虾苗。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春耕始,农事兴,冰城寒地小龙虾成为主角之一。近日,哈尔滨长岭湖养殖基地已开始捞虾苗,1500万尾寒地小龙虾苗将陆续分散到农户手中,下池塘、进稻田,为水产养殖“蓝色粮仓”增添一份别样鲜美。
近年来,冰城寒地小龙虾产业逐渐壮大,摸索、走通了“自繁自育”“南繁北育”等多条路径,并逐步完善了科研、养殖、加工、销售链条,成为一张闪闪发光的“金名片”。
“水上春耕”大幕启,培育富民大产业
在长岭湖附近一片水塘边,养殖户开始投放虾苗。作为哈市最大的寒地小龙虾养殖基地,这里每年以大棚养殖、池塘放养的形式,通过“南繁北育”等模式,满足了寒地小龙虾苗的市场需求。
黑龙江省达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健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养殖基地共有大棚35栋、池塘2000余亩,今年将繁育虾苗1500万尾。“差不多8月开始进入捕捞季,能持续4个月向市场供给寒地小龙虾,正好填补了‘南方虾’的市场缺口。现在每年还有5万斤小龙虾以‘礼盒’的形式销往省外,做到了‘北虾南游’。”
近年来,冰城围绕寒地小龙虾品种选育、苗种培育、养殖生产、品牌建设、物流销售等方面全链条发力,创新推出“南繁北育”“自繁自育”等模式。长岭湖养殖基地主要采用“南繁北育”技术,虾苗还是米粒大小时从南方空运过来,养在温室大棚内,待适应了水土、温度后放养到池塘、稻田,成长为真正的“寒地小龙虾”,不仅成活率大幅提升、肉质紧致弹滑,而且个大鳃净、味道甜香。
今年,通河县“虾稻共作”面积预计达8000亩,寒地小龙虾繁育能力达800万尾以上;宾县全力打造“龙江虾谷”,寒地小龙虾苗种生产能力提升至1000万尾……去年,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哈尔滨市“中国寒地小龙虾之都”区域特色品牌称号;今年,哈尔滨市农科院自主研发的“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成功入选黑龙江省推介农业主推技术名录。几年时间,作为“外来物种”的小龙虾适应了寒地生长,“安家”黑土地,从“舌尖美味”逐步长成富民大产业。截至目前,寒地小龙虾已在黑龙江省13个地市30余个区(县)建立了养殖示范基地,并辐射吉林、内蒙古、辽宁和青海等地,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1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近7亿元。
绿色农业“活标签”,定制农业“生力军”
在方正县天门乡沿江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玉捞起一网虾苗查看长势。稻田已经插秧完毕,这些寒地小龙虾即将下田。3个月后,成品小龙虾就能进入加工车间,变成美味的“虾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