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引发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加大,外贸领域承压。要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惟有坚定信心、协同发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扎实做好稳外贸工作。
应当承认,在关税战、贸易战冲击下,国际经济难言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已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从1月份的3.3%下调至2.8%,贸易增速预期从3.2%下调至1.7%。
但我们更要看到,压力之下青岛外贸具有强大韧性。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窗口,青岛的韧性首先来自于企业的“内功”。从青岛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海尔、海信等全球化企业在世界舞台长袖善舞,均聚焦主攻方向,深谙创新赋能之道,通过不断深化对所属产业底层逻辑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对研发、生产和市场一线的敏捷反应能力,更好把握发展机遇、掌握战略主动、赢得市场认可。正是这些企业积极主动的创新作为,塑造着城市的产业底色,提升着应对风浪的底气。
韧性还体现在青岛开放门户枢纽战略地位日益强化上。就在不久前,山东从推进综合改革、重大平台建设、经贸产业合作、优化发展环境等4个方面推出了23项高含金量支持措施,加快推动上合示范区扩能提质。而在国家最新印发的《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指导下,作为山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的片区,青岛自贸片区先行先试、改革探索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港口这一青岛最突出的比较优势,则在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牵引下不断放大。在产业层面,除了“青岛制造”不断进阶,纳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则让“青岛服务”拥有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新愿景……今年以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正不断夯实青岛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核心节点地位。
这些可以说是青岛外贸的基本盘,也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底气。但是面对复杂形势,我们也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应对短期性、周期性问题,要快速反应,要有新的应对之策。所谓“快”,就是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支持企业稳岗位、稳就业,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本质上是为了在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尽最大可能抢占窗口期,放大政策效应,以高效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所谓“新”,就是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换言之,就是要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最重要的供给,坚持以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从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应对长期性、持续性问题,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要通过深化改革,释放更多内需潜力。在产业层面,人工智能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引领性的抓手。当前,青岛正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这将是撬动广阔发展机遇的支点。融合赋能千行百业,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人工智能这一鲜明的产业特点能否充分彰显,直接关系到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质效。在体制机制层面,改革要大胆向纵深推进。比如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要有更大作为,在破除区域壁垒、打通循环堵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方面要务求实效。比如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又比如,拆掉民营企业面前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给民企更多施展空间……在这些层面,青岛近期都已进行具体部署,释放了明确的信号。
诚然,世界正经历着变革与动荡。但越是如此,越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这是发展之道,也是制胜之道。(观海新闻评论员)
责任编辑:程雪涵
上一篇:欧洲面临多重挑战强化战略自主
下一篇:涵养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