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敏 通讯员 史汶 江志文
绿洲路南侧的老厂区有60多年历史,矗立的水塔、俄式拱形厂房被保留至今。对面是厂区家属区,42栋住宅楼高矮错落,记录着岁月的流转,连房龄最小的六层小楼都建于世纪之交。
走进雨花台区板桥街道绿洲社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路上穿梭的车流和远方高大的建筑又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创建于1958年的绿洲厂,是由苏联专家设计援建的铸造厂房,曾在我国船舶工业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2019年,绿洲厂整体搬往江宁滨江,“空置”下来的厂区打造成为工业风街区。
同年,家属区被移交地方,板桥街道属地化管理,由绿洲社区服务1200户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近三分之一,比起社区,他们更信任厂区,遇到困难宁愿跑到江宁滨江“找厂里”也不愿找社区。
为了把“绿洲人”拢起来,社区在2020年实施了硬件提档。仅小区出新就斥资3000多万元,水电气管网等也一并纳入市政系统,又是1000多万元的开支。2021年7月,由绿洲厂退休建筑专家参与设计的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其中超九成用房用于居民健身、娱乐。
与此同时,社区服务的改善也让老厂区跟上了时代的脚步。2022年以来,板桥街道党工委提出“把支部建进小区”“把服务嵌入支部”,在全域7个社区15个小区建设“红桥微家”,并不断导入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让居民真切感受到“社区也是家”。
绿洲社区优先考虑老年群体的就医需求,在位于绿洲新村12栋一楼的“红桥微家”打造智慧医养服务中心,让他们不出小区就能看病拿药。拐角处留了间“红桥会客厅”,用来接待群众、听取群众需求。前来复诊的李腊香只是“嘟囔”了一句“再多点绿化就好了”,没多久,100米蔷薇花墙就出现在小区里。
绿洲社区人口构成复杂,这里既有厂区的老职工,也有很多进城务工人员。让他们和谐共处,文化是最好的黏合剂。
基于那份“厂区情结”,社区于2023年打造了“印象·绿洲”记忆馆。穿过仿老厂的西大门,沿着六七十年代工业区的红砖,触摸扫除文盲奖状、先进个人证书、特殊党费收据、职工手绘工作图……一墙之隔是社区退役军人展厅,参加过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的身边英雄跃然眼前。退休的厂区保安员顾学福自告奋勇成为志愿者。
85岁的绿洲老厂长屈刚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一直跟老伴住在18号楼。“我们都是老同事、老邻居,对这里有感情,遇到事情有商有量。”
此前,小区16栋和18栋之间的废弃角落杂草丛生、蚊蝇滋生。社区工作人员在多次实地摸排调研后,共收集到116份意见建议。“居民改造意愿确实强烈,但前提是一楼的住户得把院子退后一米多。”让社区党委书记高云没想到的是,在屈刚等老职工和老党员的“助攻”下,难题迅速化解。
而后,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团队送来设计方案,由街道、社区共同出资并落实,包含国防教育区、童趣亲子区、运动健身区等多个板块在内的1000平方米的小游园已于去年底开放,取名为育英广场。在59栋、69栋楼前,老职工潘雷、杜汉明主动种植花草,社区给他们挂牌“最美园丁”。
在屈刚等老职工看来,如今的绿洲,设施、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社区对他们特别热情和尊重,“一点不比厂区差。”
上一篇:雄安一日(图)
下一篇:北大营营房旧址送展活动走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