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报道组 郑晨 通讯员 朱心玮) 近日,在柯城区衢化街道望江社区,72岁的党员志愿者刘春梅正将新鲜蔬菜码进独居老人徐奶奶的冰箱,并细心叮嘱用药与饮食注意事项。这一幕是街道“银发关爱”专项服务的缩影。自2020年启动以来,该项目累计帮扶独居老人1800余人次,精准对接送医购药、家政服务等民生需求,让特殊群体感受“家门口的温暖”。
当室内温情持续涌动,户外的安全防线也在同步筑牢。乌溪江畔,每隔50米设置的橙色救生设备箱成为水域安全新防线。街道整合衢州市蓝天救援队巨化分部、社区及物业公司志愿者组建的百人巡江队,每年暑期在重点区域实施“早八晚九”驻勤制,三年来成功施救20余人,实现溺亡事故“零发生”。据统计,沿江4个社区累计投放救生设备120套,开展水域安全培训47场,覆盖游泳爱好者3000余人次。
筑牢水域“安全堤”的同时,街道还依托“减压阀”“金剪刀”解锁民生服务密码。在家庭矛盾调解室,党龄23年的“调解专家”邵水仙刚化解一起夫妻纠纷。其独创的调解模式年均调处矛盾200余起,成功率超98%。街道通过培育10个品牌调解室,推动今年一季度家庭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34.6%。与之呼应的是滨三村社区的“爱心理发队”,“浙江好人”陈苏娟带领团队累计为730人次老人免费理发,相邻的维修服务台每月集中解决群众小家电维修难题。
目前,街道已构建“邻巨礼”“衢化大妈”等志愿服务体系,吸纳500余名志愿者组建80余支专项队伍,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惠民等活动80多场,服务群众突破5000人次。
“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在于制度化和品牌化。”衢化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欣康说,通过培育“邵水仙调解室”“苏娟理发队”等38个志愿服务品牌,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街道正在形成覆盖全域的民生服务网络,持续释放文明实践聚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