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书籍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传承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过载给人便利也带来焦虑。但阅读的价值从未褪色——它不仅是知识获取的渠道,更是培养思辨能力、优化问题解决的关键路径,帮助我们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实现素养跃升与社会适应。
精读深思,筑牢知识根基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AI时代,尽管各类智能工具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它本质上只是一项新工具。相反,构建完整知识框架并有效使用AI工具的核心关键依旧是阅读,尤其是持之以恒、深耕细作的深度阅读。
阅读对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走进一个个语言的艺术殿堂,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感和文字表达能力。《红楼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让人沉浸于汉语言文字的优美与深邃之中,极大地淬炼了语感与文字表现力。专业文献可以让我们走进特定领域的知识宝库,帮助我们掌握专业术语和规范表达。这是碎片化信息无法给予的深度语言训练。
阅读还能锻炼思维能力。哲学著作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理想国》以对话形式,探讨正义、国家治理等深刻话题,引导读者进行终极追问,培养批判性思维;科幻小说激发创新思维,《三体》凭借其宏大的宇宙观、对人类未来的大胆想象,跨界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科技伦理书籍让我们坚守道德底线,《算法霸权》剖析算法应用中的潜在问题,警示人们坚守价值底线。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深度阅读的宝贵价值所在。
扎实的阅读基础可以让我们驾驭AI时能够得心应手。扎实的语言逻辑与知识体系,帮助我们精准输入问题并获得有效反馈。强大的思辨能力,帮助我们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审视和优化AI输出的内容,不盲目接受答案。持续阅读培养的语感与思维深度,帮助我们更好与AI沟通,实现“人机协作”的良性循环。
在筑牢知识根基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利用好多元化书籍渠道,拓展阅读的广度,丰富知识体系。
广纳博采,多元选择书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获取丰富多样的书籍是拓展阅读的关键。购买新书的途径丰富便捷。线上线下结合,既享受实体书店的质感,又体验线上购物的高效。实体书店不断转型创新,有的集书籍售卖、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网上新书和二手书琳琅满目,便捷又轻松。充满烟火气的旧书市集回归,让我们感受到岁月在书页间留下的痕迹。作为传播知识和推动阅读文化场所的图书馆,深受人们喜爱,“书非借不能读也”,助力实现深度阅读,同时,图书馆里面的各类讲座沙龙能最大程度激发阅读兴趣。交换图书则像将书籍放归大海的 “漂流瓶”,既能传播知识,又能分享快乐,提升阅读兴趣,所谓“书非‘换’不能读也”。
选择书籍时,经典作品一定是首选。经典是经过历史淘汰而确立的人类思想精华,阅读经典就是与文明史上的巨人对话。《人民日报》推荐的 2025年必读100本经典好书,为我们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根据兴趣、爱好和现实需要,进行有选择的阅读,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从事与AI相关职业的人,可选择《AI伦理导论》;对艺术感兴趣的人,不妨涉猎《敦煌艺术源流》,探寻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经典奠定思想厚度,兴趣拓展认知维度,二者并行构建 “T 型知识结构”。
通过多元选择书籍,我们能够拓宽阅读视野,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多维拓展阅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阅读不应局限于书本,而应与影视作品、实地走访相结合,丰富阅读体验,促进深度阅读。
文学与影视艺术有天然的亲缘性。很多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同是社会变迁的镜像投射,静态文字和动态影像共同搭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故事空间,通过情节性复原,实现审美互通和情感共振。许多经典书籍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和西方的《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红与黑》《简・爱》等优秀文学作品,借助影视化的力量,以视觉符号解构文字密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许多译制片厂等翻译并配音的影视优秀作品,更是时代经典,需要反复重温,获得更多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还有众多纪录片和短视频,从历史、地理到文学等多个领域,带领我们领略书本知识的博大精深,如文博类纪录片《何以中国》《中国》《唐宋八大家》,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新年》,工业类纪录片《大国重器》《大国装备》《大国基石》等等,让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书中内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地走访也是拓展阅读的重要方式。《跟着XX(课本、影视、美食、唐诗、短视频等等)去旅行》等众多节目,引导我们在旅途中将书本知识与风景名胜实景相融合。旅行不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更是“文本实地对照”的深度学习,在西安碑林触摸《开成石经》的斑驳,于敦煌莫高窟见证《鹿王本生图》的色彩张力,知识便从平面跃入立体维度。博物馆是实地走访的重要场所之一。以钱币为例,既可以去上海博物馆钱币馆细细品咂钱币背后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去南昌海昏侯博物馆欣赏汉朝的各种金币,感受古代货币的独特魅力。如对债券股票感兴趣,可前往上海中国证券博物馆、深交所金融博览中心、上海银行博物馆等专业场馆,甚至各个大学的博物馆,去看各个珍贵实物和史料,拓宽视野。观展之余,那些稀奇古怪的文创国潮爆款也是了解文化的新窗口。博物馆以实物、光影、互动装置、文创等构建的知识场景,既是纸质阅读的延伸,更是对认知的升维。
AI或许能快速生成文字,但无法孕育《哈姆雷特》的人性叩问;能模拟数据分析,却难以复现《资本论》的思想穿透力。阅读的不可替代性和基础性特点,在于它塑造的是——精读构建知识坐标体系,博览打通学科壁垒,实践赋予认知温度。通过精读深思、广纳博采、知行合一的深度阅读,让我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更好地驾驭技术,提升个人素养。书页翻动的沙沙声,正是人类在数字洪流中坚守理性、守望智慧的心跳声。(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刘铁峰)
编辑:郭洲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