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初夏五月,巴彦淖尔市境内乌兰布和沙漠纵横交错的草方格如金色棋盘,将流动的沙丘牢牢锁住。这片曾经“风卷黄沙漫天舞”的土地,如今正演绎着一场“人进沙退”的动人变奏曲。
5月10日,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旧地村,308防沙林带守护着万亩良田。6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田金元带着村民穿行其间。“这不仅是防风固沙的屏障,更是各族同胞用汗水浇灌的‘同心林’。这些树,是我们磴口人的‘传家宝’。”这位老支书的声音有些哽咽。
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旧地村对苗木进行管护。李鹏摄时光回溯到1950年,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力生带领各族群众人背肩扛树苗,在肆虐的黄沙中建成了一条长308华里、宽30—100米的大型防沙林带。如今,新栽种的林带与308防沙林带相隔10余米,宛如一对“父子”,共同守护着身后的家园。
今年是金振云成为护林员的第39年,他的父亲金玉村是原磴口县防沙林场(现今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的第一代护林员。1986年,金振云也成为一名护林员,担负起植树造林、管护林木的职责。
308防沙林带。李鹏摄308防沙林带。李鹏摄在刘拐沙头管护站,金振云正在泛黄的巡林日志上记录树苗长势,这本日志记录了他成为护林员39年来的治沙变迁。
金振云对苗木进行管护。李鹏摄“在树种选择上,我们将过去的沙枣、沙柳更换为需水量与蒸发量更小、更适合本地的梭梭、柠条、花棒等耐旱灌木,构建灌木防风固沙林;在固沙方式上,通过构建一个个草方格,以网格固沙等工程技术手段锁住移动沙丘。如今,高压水打孔植树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等新技术在磴口县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造林效率与成功率。这些年,我和同事们完成了308防沙林带更新改造工程。”金振云笑容里藏着自豪。
“70多年的治沙历程,也是磴口县发展的缩影。多年来,全县群众不懈努力,持续进行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让茫茫沙海变成了连绵绿洲,这条凝聚三代人心血的绿色长城,如今既是生态屏障,更是发展路径。”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党组书记韩应联感叹道。
2024年,巴彦淖尔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生态账本:完成林草生态建设390.545万亩,其中防沙治沙面积289.38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防沙治沙任务。该市扎实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造乌兰布和东缘400里防风固沙带、巴音温都尔沙漠百万亩生态综合治理等标志性工程。
乌梁素海。(资料图)初夏的乌梁素海碧波荡漾,疣鼻天鹅引颈长鸣,羽翼划破水面,溅起一串晶莹的水珠。
乌梁素海的变迁更具说服力。“经监测,今年迁徙来的候鸟要比往年增加许多,包括疣鼻天鹅、灰雁、白鹭、苍鹭等。目前,灰雁有1万只以上,最大的疣鼻天鹅数量能达到60至80只。”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梁素海湿地水禽保护科负责人张勇告诉记者。
“乌梁素海湖区水质保持整体Ⅴ类局部Ⅳ类,水体自净能力显著提高,鱼类、鸟类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生态环境呈现持续向好态势。”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
乌梁素海。(资料图)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乌梁素海区域内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和生态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已逐步构建起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生态好了,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共享生态红利。”巴彦淖尔市民委副主任李洪感慨道,“下一步,巴彦淖尔市将紧紧围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一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稳步促进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以‘绿色’厚植发展底色,持续拓宽群众增收路径。”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薄金凤
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杰
新闻编辑:徐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