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铁道网-人民铁道报
小汽车出海记
——中欧班列服务保障“中国智造”走出国门纪实
横贯亚欧,道通天下。
立夏时节,西安国际港站货场内,集装箱整齐码放,龙门吊有序起落,一辆辆新能源汽车精准入箱,“坐”上中欧班列奔赴海外。汽车排长龙,“坐”火车出海,成为“钢铁丝路”服务“中国智造”走出国门的一道亮色。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运行”。
自2016年统一品牌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2018年突破1万列,2022年突破6万列,2023年突破8万列,2024年突破10万列……数据刷新,活力奔涌,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钢铁丝路”编织出一张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网络。
“钢铁驼队”奔流不息,中国制造“新三样”加速驶向世界各地。钢轨纵横连接,中国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西安国际港站,探访新能源汽车的出国之旅,见证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
安全进箱: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5月2日9时,西安国际港站货场一片繁忙景象。运送新能源汽车的卡车司机李健轻触手机屏幕,完成了当日货物预约,不到30分钟便精准抵达货位。
“以前找货位比较费劲,现在扫码预约,系统直接导航到指定位置。”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对西安国际港站智能化变革深有感触。
作为中欧班列重要的货物集结中心和铁路运输枢纽,西安国际港站日均开行中欧班列10余列,每天会有超30位卡车司机进出货场。“我们持续优化装运流程,现在集装箱卡车运输效率提升了近一倍。”西安西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主任李保洲介绍道。
从进门开始提升效率,从细节着手保证质量,铁路部门全链条发力、多维度创新,保障搭乘中欧班列的新能源汽车从送车装箱开始就又快又稳。
进入西安国际港站南货场,品牌多样、型号各异的新能源汽车整齐停放。“再往后退一点,停,位置正确。”汽车装载加固员薛相国精准指挥驾驶员将汽车停稳在正确位置——只见集装箱内,两辆新能源汽车纵向排列,斜坡架再放置一辆,所有空间利用得当。
“原来集装箱只有底部纵向放两辆车,现在的装箱方式一趟班列至少能多装55辆车,为客户降低了物流成本。”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客户经理陈首良说。
成本降低的同时,货物安全也更加有保障。三角木、毛毡布、加固带……针对汽车这类高附加值货物的特性以及运输要求,西安铁路物流中心国际港营业部和托运方共同制订“一货一案”货物加固和运输方案,确保新能源汽车在运输途中的质量与安全。
新能源汽车装箱加固完成后,要接受国际港营业部货运员的严格检验。“顶端铺有毛毡布,两侧距离集装箱10厘米,后部距离集装箱门6厘米……这个集装箱检测合格。”货运员王舸在集装箱内不停钻进钻出。不一会儿,豆大的汗珠就从他的额头落下。他严谨操作的身影,是铁路人全力保障中欧班列行稳致远的生动缩影。
精准装车:铁路操心,客户放心
时间已过正午,气温居高不下,龙门吊的钢铁骨架泛着光晕。龙门吊女司机袁佳静坐在半空中的驾驶室内,双手紧握控制手柄。
落钩、悬停、落锁……随着金色吊钩精准扣住集装箱锁扣,满载新能源汽车的集装箱腾空而起,又被精准放置在车上,整个过程用时不到2分钟。“我们操作越精准,就越能为之后的作业省出更多时间,就越能提高中欧班列运输效率。”袁佳静说。
在集装箱装车完毕后,安全员辛玉琪举起货运管控平台手持终端开始标准化互控作业。这个巴掌大的设备,是效率加速“利器”,更是安全把关“神器”。从发运作业申请到受理,再到具体作业,每一关都要逻辑互控,关键节点全流程实现可视化监管。
“作业流程更加规范、更加高效、更加精准了。我们最多的一天发运了24趟班列,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辛玉琪感叹道。
这边作业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不远处西安西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大厅内,数十块电子显示屏上,中欧班列的各项数据也在实时更新着。李保洲实时关注大屏上的信息,指挥调度员根据进度及时进行调车作业。
关关交接、环环相扣的背后,离不开靠前指挥和贴心服务。近年来,为满足客户的发运需求,铁路部门每周稳定开行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按照境内外全程“客车化”组织。中欧班列架起国际贸易往来的桥梁,成为备受青睐的国际物流产品。
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截至5月2日,西安国际港站今年已装99674车,日均装车817车。“护送集装箱走上班列,就像是护送孩子乘车远行,必须全程操心,才能让‘家长’放心。”李保洲感慨道。
从传统作业到数智转型,从单车作业到体系作战,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钢铁驼队”书写着新时代的丝路传奇。
高效出海:快速通关,畅行万里
5月3日12时29分,伴随着悠长的风笛声,装载着新能源汽车的集装箱搭乘X8151次中欧班列渐渐远去。当这趟班列以120公里的时速奔驰在陇海线上时,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将数据实时传输至铁路货运平台或客户手机端。科技助力下,客户能实时查询到货物的发运轨迹。
“这个功能很不错,既方便我们,又方便客户。”陕西中悦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勋说,“我们5月3日发的这批汽车15天就能到达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速度快又安全稳定,在客户中的认可度很高。”
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和消费型锂电池运输安全,铁路部门积极应用北斗卫星定位、5G等新技术,研发推广铁路电子施封锁及中欧班列全程保险等措施,服务中欧班列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驾驶室内,新丰镇机务段机车乘务员姚远目视前方。“要把中欧班列开好并不容易。”姚远说,“刚开始驾驶中欧班列的时候总怕超速,时间长了,熟悉了列车情况后,我们把时速曲线和限速曲线从‘双眼皮’跑成了‘线压线’的‘单眼皮’。”在列车LKJ显示屏上,时速曲线和限速曲线“线压线”几乎完全贴合时,乘务员就把这种情况生动地描述为“单眼皮”。
15时10分,X8151次中欧班列安全抵达宝鸡东站。姚远和接班司机办理完交接手续,站在股道边,目送列车继续向西疾驰。这趟班列几天之后将从阿拉山口出关,前往欧洲。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截至2024年底,中欧班列已联通境内128个城市,通达欧洲26个国家、超过220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
出山入海,通达世界。如今,中欧班列通过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深度衔接,构建铁水、铁海、铁空多式联运体系,助力中国制造加速出海。今年一季度,全国铁海联运商品车同比增长33.62%。
铁路部门创新推出“一单制”服务,实现全程“一次委托”、运单“一单到底”、结算“一次收取”的线上服务模式;联合海关探索高效的货源集结、分拨方式和通关模式,提升班列开行品质。
今年前3个月,陕西汽车出口8.95万辆,同比增长73.82%。得益于开放发达的物流通道,陕汽、比亚迪等龙头企业通过中欧班列加速全球化布局。
丝路通,天下利。当X8151次列车鸣笛远去,车轮滚滚中沉淀着中国铁路人的责任和担当,集装箱里装载着开放发展的底气。穿山越海,联通世界,中国铁路正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