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张敏杰
5月6日,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四小学的教学楼内传来琅琅读书声,三年级学生娜米斯挺直腰板、字正腔圆地诵读着课文。课后,她自信地分享:“通过学业补差,我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了,和老师同学交流再也不怯场了!”
为逐步提升学生的国通语应用能力,巴彦呼舒第四小学积极开展学业补差工作。语文教师负责任务分工,对每个年级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组班辅导,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通语应用能力。
“我们通过精准设计的教学活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让国通语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巴彦呼舒第四小学语文教师查润说,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国通语应用能力,还增强了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主阵地。近年来,科右中旗教育系统以语文统编教材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学业补差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营造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
书香墨韵,静以修身。走进巴彦呼舒第六中学书法社团,只见七年级学生白俊浩正专注运笔、墨香氤氲间一笔一画地书写着。巴彦呼舒第六中学开设了多个社团,以提升学生的国通语应用能力。“书法社团不仅教我写好规范汉字,更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不断的练习与探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耐心与专注的品质。”白俊浩深有感触地说。
除了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国通语教学更加立体丰富,巴彦呼舒第六中学还积极开展集体教研活动,通过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打磨优化,着力提升教师的国通语应用能力。
在巴彦呼舒第六中学教研活动室,语文教研组围绕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发言、集思广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情等展开深入研讨。
“集体备课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意识,通过研讨,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巴彦呼舒第六中学副校长包陆拾贰说。
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全面推广,科右中旗各中小学校的国通语教学正从集体共学向双向互助发展。通过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 学讲普通话”等活动,已形成月月有活动、师生共参与的长效机制。据统计,2025年春季开学以来,全旗中小学校、幼儿园已累计开展相关活动119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