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评论员张雪
定制路线,陪玩、陪聊还能帮你拍照……据近日封面新闻报道,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有些年轻人一边旅游,一边赚钱,部分地区“私人陪游”生意火爆。“陪游”没有固定收费标准,有人单天收费500元,有人最高赚1万多元。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游客消费观念的转变,“私人陪游”逐渐兴起。作为一种陪伴式服务,其主要面向带小孩或老人出行的家庭群体,除导游、摄影、司机、讲解等基础服务外,还能根据游客需求提供其他一些增值服务,比如照看孩子、服装造型等。既能灵活设置行程安排,又不会因为“人生地不熟”而多走“弯路”,还能在陪伴和互动中获得情绪价值,“私人陪游”因此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出行选择。
不过,作为一种文旅新业态,这中间的问题和隐患不容忽视。比如,目前市面上提供“私人陪游”服务的人员大部分没有“导游”资质,而根据相关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导游活动,必须取得导游证——陪游与导游是不是一回事有待明确。其次,服务范围和边界并不明确。对从业者而言,“私人陪游”虽然能带来可观的收入,但常面临陪游时间长、高强度工作的情况,游客也面临隐私泄露甚至涉及“擦边”等问题。此外,由于游客和陪游之间大多是口头协议,一旦发生纠纷,双方的权责难以界定,维权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对于新业态,既不能“一刀切”式“一禁了之”,也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当下,相关部门应尽快明确“私人陪游”的服务边界,完善相关制度规则,让“私人陪游”规范健康发展,助力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最高人民检察院对赵金云决定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