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育儿问题成为众多家庭面临的棘手难题。家长们常常困惑于为何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不仅难以奏效,还往往引发更多矛盾。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日间诊疗科心理治疗师朱君提醒,这背后都与一个关键的心理学概念——“心智化”息息相关。
刘通 通讯员 赵珊珊
李加鹤 济南报道
平等对话
架起亲子沟通桥梁
“心智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想法、感受、意图等),并据此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朱君表示,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心智化水平,对孩子的情绪调节、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比如,当孩子摔倒哭泣时,心智化能力高的父母不仅能看到孩子在哭,还会推测孩子可能是因为疼痛、尴尬等情绪而哭,并给予针对性安慰。这种对孩子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理解与回应,就是高心智化的体现。
然而,现实中许多父母存在心智化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过度主观解读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不想上学,一些家长便简单地认为是孩子懒惰、贪玩,而不去探究背后是否隐藏着被同学排挤、遭受霸凌或学习困难等深层次原因。”朱君补充说,情绪忽视或压制,也是常见的低心智化表现。
比如当孩子哭泣时,父母武断地说:“别哭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情绪不被接纳。此外,混淆自身与孩子的需求、情感绑架、推卸责任、威胁与控制、双标逻辑、情绪不稳定、缺乏边界感、过度依赖孩子、言行不一等行为,均属于心智化不足的表现。
长期处于低心智化环境中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情绪表达障碍,要么过度压抑情绪,要么通过攻击行为等极端方式表达。朱君提醒说,这类孩子大多自我认知模糊,难以理解自己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容易自我否定,同时人际关系困难,难以理解他人意图,在社交中易产生误解和冲突等问题。
“放养式”育娃落后时代
提防家庭代际创伤
有家长会疑惑,自己小时候并未受到百般呵护,也顺利长大成人,为什么现在就不能再“放养式”育娃?
朱君解释,物质匮乏时代,父母只要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即可;但随着物质条件改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便孩子物质条件优越,若养育过程中心智化不足,仍可能出现空虚感、自我价值低下等问题。
父母的心智化程度是否与受教育程度呈必然的正相关?答案是否定的。“受教育程度与心智化水平并非必然相关。”朱君介绍,虽然研究显示父母的教育水平与心智化能力有一定相关性,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低学历父母可能凭借生活经验、日常观察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育儿智慧,发展出敏锐的共情能力;而高学历父母也可能因过度依赖书本知识、忽略孩子个体差异,或因工作压力大、情绪消耗严重,无法有效回应孩子需求而导致心智化不足。
谈及影响父母心智化能力的重要因素,朱君指出,“若父母在童年时期情绪能够被接纳和理解,那么他们更可能自然地将这种模式复制到自己养育孩子过程中。相反,父母小时候经常被批评,内心的委屈无处诉说,就难以理解孩子的感受,甚至可能用严厉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是一种‘代际创伤’的体现。”朱君说。
此外,文化和社会的支持,也会影响父母的心智化能力。在东亚文化中,大部分父母可能更关注孩子的行为规范而忽视心理状态,导致心智化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如处于抑郁、焦虑或长期疲劳状态)的父母,由于大脑资源被自身负面情绪消耗,也难以有效关注孩子。
打破负性循环
开启自己的“英雄之旅”
该如何提高父母的心智化能力?朱君建议,首先要做的是暂停“自动反应”,孩子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家长不要急于纠正或指责,而是先问问他们此刻正在想什么、感受如何。
举例而言,孩子拒绝写作业,可以试着问“看起来作业让你有点烦恼,是遇到困难了吗?”帮助孩子标注情绪。很多孩子无法准确表达感受,父母可以充当“情绪翻译家”,将行为和情绪联系起来,如看到孩子踢桌子,可以说“你刚才踢桌子了,是因为弟弟拿了你的玩具,你觉得很生气,对吧?”这样能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同时,父母要注意甄别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有时父母对孩子的焦虑,并非源于孩子本身,而是孩子的行为触发了自己过去的情绪。此时父母需要自我觉察,分辨自己的烦躁有多少来自孩子,又有多少源于自己过去的经验。
最后,父母要接纳“不完美”,理解心智化水平高,并不意味着永远能猜对孩子的情绪,重要的是保持开放态度。如果误解了孩子,要坦诚地承认并询问孩子的实际情况。
朱君还提到,代际创伤的负性循环并非无法打破。当父母愿意向内探索,而非只是把问题投射给他人,或者片面寻找原生家庭的问题时,也就开启了打破循环的“英雄之旅”。
“遇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我们常鼓励家长同步做心理治疗和干预。很多家长不理解,但从创伤代际传递的视角观察,也许孩子的问题绝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原因。家庭像一个系统,任何零件发生变化,整个系统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朱君说。
上一篇:国际巨头,确认大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