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检查水上安全。
本报讯(公宣 记者 王骁)近日,哈尔滨市公安局联合海事、交通、应急等相关部门全面启动轮渡水上安全排查整治工作。从隐患排查到科技防控,从制度压实到全民宣教,构建起立体化、全链条的安全监管体系,为群众水上出行撑起“安全伞”。
提高站位拧紧责任链条
“每一起事故背后都是血的教训,容不得半点侥幸!”5月4日深夜,市公安局紧急召开水上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向全市轮渡企业和全市公安机关提出“铁三条”要求:企业负责人必须亲自挂帅抓好安全生产,逐船建立隐患台账;公安机关联合多部门开展“地毯式”清查,重大隐患未整改船只一律停航;全流域启动“水陆空”立体巡防,确保风险隐患动态清零。
在码头,某轮渡公司负责人指着贴在驾驶室的“安全责任承诺书”告诉记者:“每天开航前,我们都要对照检查清单逐项签字,逐一核对救生衣反光条是否完好。”对此,公安机关进行“穿透式”监管,不仅查硬件设施,更要求企业将安全制度细化到每个岗位。某轮渡公司安全员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巡查日志:“5月5日8:15,顺航码头2号船消防栓压力值1.2MPa,达标;9:00,发现一名船员未规范穿着救生衣,已当场纠正……”
硬核举措清除风险盲区
清晨,民警蹲在趸船甲板上,用手电筒仔细检查救生圈的绳结是否牢固。这是“三查一看”(查船舶适航资质、查安检流程落实、查航行记录数据,看安全管理细节)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在音乐码头安检口,金属探测仪的“嘀嘀”声此起彼伏,民警示意一名游客打开背包:“对不起,发胶属于易燃易爆品,按规定不能携带上船,请您配合登记暂存。”这样的场景每天要重复上百次,确保“逢包必检、逢疑必查”落到实处。
此次排查整治聚焦“人、船、港、环境”四大要素:在船舶机舱,民警对照年度安检报告,逐行核验主机运转参数;在乘客舱,随机抽查救生衣是否能在10秒内快速穿戴、应急通道是否保持360度无遮挡;在码头前沿,无人机巡航小组通过热成像设备,实时监测江面是否有违规垂钓、私自摆渡等危险行为。行动开展以来,已整改救生设备缺失、安全警示模糊等一批安全隐患。
全民参与筑牢安全防线
“大爷,您看这救生衣的卡扣要扣紧,遇到风浪时千万不能解开。”在呼兰河口湿地公园码头,民警正向一位老人演示救生衣穿戴要领。“平安水域”主题宣传活动中,民警通过模拟溺水救援演练、发放2000余份图文手册、悬挂“水深危险 严禁野渡”横幅等方式,将安全知识送进码头、景区和社区。一位带着孩子的游客说:“以前觉得穿救生衣麻烦,现在知道这是‘护身符’。孩子看见民警叔叔演示,还主动提醒我呢。”
除了推广宣传安全常识,公安机关更注重发动“民间力量”。在通河县,民间救援队队员老周每天都会沿着江岸巡查,他手机里存着20多位民警的联系方式,“发现可疑船只或者安全隐患,我们第一时间就能联系到警方。”这种“警民联动”机制让水岸巡查的触角延伸到每一处角落,仅“五一”假期就成功劝阻危险行为20余起,织就了一张“专群结合、水陆共治”的安全网络。
制度创新夯实平安根基
暮色中的防洪纪念塔码头,最后一班轮渡缓缓靠岸,民警核对着当日的航行记录。翻开《水上客运安全管理手册》,“极端天气停运机制”“船员动态考核制度”“应急演练双周制”等新规一一在列。这些制度创新源自此次排查整治中的问题导向——针对部分企业“重效益轻安全”的倾向,公安机关建立了“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对连续两次被亮“红牌”的企业启动联合约谈;针对游客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将救生衣穿戴纳入登船安检“必查项”,未按规定执行者一律不予放行。
下一步,市公安局将持续完善“水陆空”一体化防控体系,推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动共治机制,让科技赋能与制度保障同频共振,筑牢松花江航运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