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晓琳
暮春时节,站在高处俯瞰黔南高新区双龙产业园,一家家企业就像一块块形状不同但又密切相连的“积木”一样,构成了一个共生发展的整体。
2024年,黔南高新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03.3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08.46亿元。
黔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龚传彬介绍:“我们除了招引优质头部企业入驻园区外,还注重链式招商,不断扩大优质企业的‘朋友圈’,打造更完整的产业链,以高度耦合的产业共生关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位于黔南高新区的盛屯能源金属化学(贵州)有限公司便是其一。该公司总经理米勇说:“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我们的下游企业。他们入驻福泉直接给企业节省了物流成本,也让上下游之间的供需关系更紧密。再加上,福泉的资源优势与企业高度耦合,所以我们企业的发展态势很好。”
与盛屯二期项目仅一墙之隔的福泉厦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泉厦钨)项目工地上,几名技术人员正在对着图纸讨论生产线的安装事宜。
“2023年,在上游企业盛屯的引荐下,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只用3个多月就确定在福泉扎根,并与盛屯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注册公司,建设年产10万吨镍钴锰三元前驱体项目。”福泉厦钨生产部、制造部经理张凌军告诉记者。
入驻福泉,与上游企业盛屯做“邻居”,也让该公司享受了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真金白银。
“项目建成之后,我们直接从空中架设管道,盛屯生产的硫酸镍、硫酸钴直接通过管道进入公司原料车间;我们生产三元前驱体富余的水也能通过管道供给盛屯用于生产,副产的硫酸则可供给福泉的磷化工企业生产磷酸、磷酸盐等产品,实现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耦合协作,降本增效明显。”张凌军说。
因为产业链上的高度耦合,盛屯通过“链式”招商,招来了福泉厦钨;福泉厦钨又通过“链式”招商,招来了成都虹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福泉全资成立鼎盛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鼎盛公司)。
如今,鼎盛公司建设的年产2万吨氧化钼及2000吨钼铁生产线已经投料试车。
鼎盛公司总经理赵振刚介绍,曾经,处理副产硫酸是企业的负担,“要花钱请第三方处理,如果处理不好有环保风险。”如今,硫酸成为园区其他企业的原料,还为下游企业带来成本优势,一举多得、互利共赢。
说话间,赵振刚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黔南高新区工作人员邓雪峰问他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解决的问题。“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公司落地福泉的重要原因。”赵振刚说。
在鼎盛公司旁边,福泉鸾航新材料有限公司也正火力全开忙生产。该公司总经理杨启航笑着说:“鼎盛公司签约仪式时,我们受成都虹波公司邀请来福泉见证。之后,鼎盛以商招商,加上福泉完善的产业链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我们就来了。”
仅仅8个月,福泉鸾航新材料投资1.5亿元年产1万吨钼铁生产线及2万吨工业氧化钼生产线项目完工。今年1月15日点火,截至2月底已经完成产值1.2亿元。“目前,公司第三条窑正在施工建设,预计5月底投入使用。今年公司年产值预计达32亿元,我们对在福泉的发展非常有信心。”杨启航说。
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黔南高新区坚持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支撑,产业集群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数据显示,2024年,福泉建成裕能20万吨磷酸净化、瓮福1468等项目22个,新晋百亿级企业1家。磷酸铁锂出货量22万吨,占全省84.6%,稳居贵州省首位。
如今,在黔南高新区全力构建的“磷化工+金属冶金+新材料”现代化工产业耦合发展体系上,产业链上的企业协同发展、相互促进,企业“朋友圈”越来越大,产业集群的路子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