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古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荟萃的重要区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优秀文化,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物遗存。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进入实地调查攻坚收尾阶段,四月中旬,国家文物局组织2025年度“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多家中央媒体、行业媒体以及省级媒体记者跟随新疆四普队员的脚步,从昆仑山北麓的和田到天山脚下的伊犁河谷,又到阿尔泰山南麓的阿勒泰,复查“三普”点位,踏查“四普”新发现,讲述新疆文物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玛利克瓦特古城遗址玛利克瓦特古城遗址位于和田市吐沙拉镇米力科阿瓦特村,地处绿洲边缘。这座古城遗址面积约270万平方米,时代跨越汉至唐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古城。由于长期受风沙侵蚀,地面建筑遗迹已所剩无几,仅在西部和河岸附近零星可见残垣断壁,包括佛寺残墙、窑址等遗迹。在遗址北端,曾出土装有“五铢”“货泉”等汉代钱币的陶缸,实证了在汉王朝强大的政治、经济影响下,五铢钱已成为西域商品交换的媒介之一。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还在遗址范围里新发现了农田遗迹,进一步丰富了古城的历史内涵。
千年岁月流转,风沙侵蚀之下,古城只留下模糊的轮廓,但满地散落的红色陶片仍在无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相较于其他沙漠腹地的文物点,玛利克瓦特古城遗址距离市区较近,为加强保护,当地已在遗址周围设置了铁丝围栏。和田地区文旅局文博科科长、和田地区“四普”队队长卡斯木介绍,在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田地区会在各乡镇的巴扎(集市)举办流动博物馆活动,向村民普及文物保护知识,进行四普宣传、文物保护法宣传等,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丹丹乌里克遗址昆仑山的潺潺融雪汇入克里雅河,一路穿越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克里雅河流域,曾经水草丰美的绿洲如今已被黄沙吞噬,唯有倔强的胡杨林,仍在诉说着生命最后的坚守。在克里雅古河道以西,丹丹乌里克遗址静静矗立,见证着千年前的繁华与沧桑。荒漠无人区专项调查队对丹丹乌里克遗址进行复查,并对其以北直线距离约十六公里的一处新发现遗迹线索进行踏查。在备好充足的补给后,车队向沙漠深处出发,沿着颠簸的石子路行驶近两小时,最终在距离遗址1.5公里处扎营,剩下的路,只能靠双脚穿越无边的沙海。
传丝公主画版经过发掘和考证,丹丹乌里克遗址被确认为唐代丝路南道上的重镇——杰谢镇故址,作为古丝路沿线必经之地,这里曾汇聚粟特商人、唐朝戍边将士及当地居民,逐渐形成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繁荣聚落。遗址中出土的传丝公主画版,生动印证了中原养蚕缫丝技术西传至此,进而远播西亚、欧洲的历史。记者的沙漠之行止步于丹丹乌里克遗址,夕阳下,我们与专项调查队的队员们挥手作别。而队员们将继续他们的征程——一如往常,迎着肆虐的风沙和灼人的烈日,在无垠的沙漠中追寻文明的印记。
霍尔果斯第五代国门西域地区自古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这里自唐代起就是丝路北道上的重要驿站,亲历了绢马互市的繁荣、商旅往来的喧嚣,是多元文明交融的生动见证。今日的霍尔果斯依然延续着其门户使命。从东部沿海的连云港出发,一条横贯中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穿越平原、山地、高原、沙漠和戈壁,最终抵达这座边境口岸。作为中国最长陆路通道的终点,霍尔果斯已从昔日的驼铃古道蜕变为现代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成为“一带一路”的关键枢纽。在第四代霍尔果斯国门基础上改建的第五代国门被列为“四普”新发现,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彰显着新时代的开放姿态。守护这份文化遗产的霍尔果斯文物普查队,由五位来自四个民族的女性队员组成,队长张慧玲虽已临近退休,却依然带着青春的热情昂扬,带领队员们翻越高山、跨过深沟、穿行雪地,记录文物信息,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热爱守护文明。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阿尔泰”在蒙语中意为“金子”,阿尔泰山即“金山”之称。这座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阿尔泰山脉中段的可可托海三号矿以盛产稀有金属元素闻名中外。这里矿物种类繁多,工业价值巨大,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稀有金属的“天然地质博物馆”。然而,这座矿坑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光辉历史,镌刻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印记。自1955年起,这里成为我国自主经营的稀有金属基地,是新中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新疆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在七十余年的开发建设中,矿区为我国的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及民用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共和国的功勋矿”。2008年6月,可可托海三号矿坑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面对如此宏大的工业遗址,许多测绘点车辆难以抵达,普查队员们只能徒步攀登陡峭的矿坑边缘,完成打点、拍摄和记录工作。
可可托海影剧院随着可可托海工业的崛起,我们也应铭记那些将青春奉献给祖国建设的人们。矿区职工铸就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正是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生动写照。在这片矿区,逐渐形成了一座独具特色的小镇。其中,可可托海影剧院作为富蕴县规模较大、最具代表性的俄式建筑遗存之一,始建于1957年,最初是为前苏联专家和矿区职工提供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场所,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记忆。2007年,这座建筑被改建为地质陈列馆,成为新疆首家以稀有金属矿物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大量泛黄的历史照片、珍贵文献资料以及350多种不同矿脉类型的矿物标本。这些展品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为偿还外债而展现出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和科技创新实践。为后世留存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正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员们辛勤工作的意义所在。
吾勒肯布勒合岩画和青河县田野调查工作队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文物工作者创新性地采用当地牧民喜闻乐见的阿肯弹唱形式,将文物保护知识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编成悠扬的民歌,传唱在广袤的草原上。这一独特宣传方式成效显著,许多牧民主动向入户走访的普查队员提供散落在牧场深处的文物遗迹线索,成为了文物发现和保护的重要力量。位于青河县阿热勒托别镇巴斯克阿克哈仁村的吾勒肯布勒合岩画,正是通过牧民提供的线索,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一处珍贵岩壁岩画遗存。这处岩画位于阿热勒托别镇西北方向11千米处的一座黑石山坡上,现存60幅精美图案,采用点线凿刻技法呈现剪影式画面。岩画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人物、动物形象,又包含六字真言等特殊符号。其中动物形象尤为生动,包括鹿、骆驼、马、牛等家畜,以及大角羊、北山羊、盘羊、雪豹、狼、野猪、狐狸等野生动物,生动展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阿勒泰地区作为古代游牧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保存了大量青铜时期和铁器时代的岩画遗存,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研究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作者:储佩君 摄影:徐秀丽、储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