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雅琳
当四月末的春风掠过栈桥的灯塔,第二十届华表奖颁奖典礼的余温仍在青岛老城区的砖石间流淌。
这座以“东方瑞士”著称的海滨之城,凭借市南区独有的“山海湾城”景观,成为《送你一朵小红花》《巡回检察组》等40余部影视作品的“天然摄影棚”。
而当五月的阳光为八大关的梧桐叶镀上金边,市南区已悄然完成从影视取景地到文旅目的地的华丽转身。
这场流量盛宴的背后,是城市IP的精准塑造,更是山海基因与新消费场景的深度共鸣。
图片来源:摄图网文旅场景焕新:百年街区化身“流量磁场”
五月的青岛,海风裹挟着咸涩与花香,拂过红瓦绿树的老城街巷,一场关于城市更新的“文艺复兴”正在悄然上演。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始建于1901年的中山路,曾是老青岛人口中“身穿谦祥益,头顶盛锡福”的繁华街里,却在岁月流转中一度沉寂。2023年,市南区启动“老城复兴计划”,以“修旧如旧、活化利用”为原则,对劈柴院、三江里等历史街区进行肌理修复与业态焕新,上街里街区的霓虹灯牌与里院红砖相映成趣,仿佛时空折叠的魔方。
如今,漫步于此,斑驳的砖墙上镌刻着德式雕花,老字号“亨得利”的钟摆声与“里院书坊”的翻页声交织,游客触摸砖墙时,百年前的商号吆喝声仿佛仍在回响,时光在此凝结成具象的呼吸。曾是老青岛的“街里”,却在五一假期化身为新旧交融的“流量引擎”。中山路117号里面,“呼唤光的名字吧——经典奥特曼主题展”超大的沉浸式空间,数十个互动项目引得孩子们惊呼连连。通过打卡复刻的经典作战场景,参与刺激的主题互动游戏,还可以化身光之战士与邪恶势力决战,“小时候看奥特曼,现在带孩子来打卡,感觉自己也年轻了!”来自济南的游客张先生笑着掏出手机,记录下这跨越两代人的童年记忆。转角踏入“三江里”,历史里院与现代潮流碰撞出奇妙火花。琢木工坊的手作木器、失物招领照相馆的复古胶片机……“这里既有老青岛的烟火气,又有年轻人喜欢的‘潮’元素,拍照发朋友圈根本停不下来!”大学生游客小林一边挑选纪念品,一边赞叹。
同时,在太兴里的下沉广场,一场以宠物为主题的“四脚兽市集”也正热闹开张,金毛犬“土豆”的主人王女士笑着说:“这里既能逛文创,还能带宠物社交,孩子和毛孩子都玩嗨了!”而在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一场名为“黄墙红瓦的百年过往”的识图打卡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游客们手持任务单,穿梭在博物馆的各个角落,寻找着与百年老照片对应的场景,合影留念。“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一位参与活动的游客张先生说,“通过寻找老照片对应的场景,我不仅了解了青岛的历史变迁,还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体验+消费”的场景革命,让老建筑里的时光沉淀转化为可触摸、可消费的文化记忆。
图片来源:摄图网山海基因重塑:云端与海岸线的“浪漫叙事”
当五月的海风裹挟着温润的水汽拂过八大关的林荫道,市南区的山海基因正以一种更富诗意的姿态苏醒。这座将“山海湾城”写进城市DNA的城区,在五一假期里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文旅体验,让每位到访者都成为浪漫叙事的参与者。
在青岛云上海天,369米的城市天际线之上,一场名为“礼遇云海畅游”的活动,为游客们开启了一场云端漫步的奇妙之旅。站在81层的观景台,整个青岛老城区与新都市的交织景观尽收眼底。“太震撼了!左边是红瓦绿树的老城,右边是高楼林立的都市,感觉像是穿越了时空!”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兴奋地说道。
如果说云端之旅是对山海基因的仰望,那么海岸线上的体验则是对这份基因的亲密接触。在奥帆中心,“橘子海蓝调航线”成为五一期间的热门选择。当夕阳缓缓沉入海平面,整片天空化作静谧的深蓝色调,与橘色的余晖交织在一起,游船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缓缓前行,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的油画之中。
“潮齐音乐会-夜游浮山湾航线”则将音乐与光影完美融合,40分钟航程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当《青岛青岛》的旋律在甲板响起,4K灯光秀将浮山湾畔的楼宇点亮,流光溢彩如泼墨画卷,歌手随船献唱,海风、歌声、美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太美了!这种浪漫的氛围让人沉醉,感觉整个青岛都变得更加浪漫了。”一位游客和朋友分享道。值得一提的是,五一期间,奥帆中心增设“帆船主题夜游”项目,游客可乘帆船欣赏浮山湾灯光秀,沿途经过五四广场、情人坝等标志性景点,光影与海浪共舞,成为夜间经济的新爆点。
在小麦岛公园,“赶海实验室”的潮汐预测装置前围满亲子家庭,孩子们通过AR设备观察海洋规律,父母则躺在草地上聆听浪花私语;八大关维也纳花园的“创意市集”集结近百位本土手作人,以海洋元素为灵感创作蓝染布艺、贝壳雕塑……
图片来源:摄图网城市IP升级:从“景点打卡”到“情感共鸣”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市南区深谙“网红”易逝、“长红”永存的道理。这个五一,市南用文化厚度托起城市IP,让每个打卡点都成为情感共鸣的触发器。
太平角18号艺术院落里,“里院花开”中国艺术名家里院专题展正迎来观展高峰。五位艺术大家以水墨丹青重构青岛记忆,展厅深处,游客们还能在互动装置前扫码生成专属“青岛记忆明信片”,传统与现代在方寸间完成对话。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原创IP排排站”活动,则以萌态可掬的文创形象搭建起Z世代的情感入口。当游客与“奥帆帆”“云小天”等IP人偶击掌互动时,这些承载城市文化基因的虚拟形象,正悄然在年轻人心中种下青岛记忆的种子。来自杭州的00后游客小吴抱着“奥帆帆”玩偶不撒手:“它的设计太戳我了,这就是我心中的青岛——时尚又充满海洋气息。”此外,市南区还通过举办一系列音乐节、艺术展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无论是万象城的山海首届插画手帐节,还是青岛市雕塑馆的“在水之湄·女艺术家邀请展”,都让游客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了青岛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这里的艺术氛围太浓厚了,我观看了女艺术家展,感觉自己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青岛真是一座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城市。”来自新疆的游客小张说。
当五月的晚风再次掠过栈桥灯塔,市南区用一场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证明:真正的城市IP,不在于打造多少网红地标,而在于能否让每个到访者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锚点。从影视取景地到文旅目的地,从流量磁场到情感容器,这座山海之间的城区,正在书写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