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天安门广场的253基华灯次第亮起。9球莲花灯与13球棉桃灯交织成光的经纬,将十里长街映照得庄严璀璨。在这片光影交织的背后,第五代华灯班班长陈春光已默默守护了25年。从普通电工到“全国劳动模范”,他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何为“匠心”——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亦是对未来的探索。
五代传承:守护“华夏第一灯”的初心
1959年,长安街华灯与人民大会堂等“首都十大建筑”同步落成,从此成为国家形象的象征。65年来,五代华灯班成员接力守护着这份荣光。2017年,陈春光接任班长时,华灯班的工具箱早已从竹筐脚手架升级为第五代国产化作业车,但不变的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每年5月至9月,华灯班需完成全部灯具的清洗检修。盛夏三伏,密闭的检修车内温度直逼70摄氏度,班组成员身着长袖工装、戴着双层手套,严格执行“6步骤37环节”的检修流程,连螺丝扭矩都要用测力扳手精准控制。 “ 灯球紧固螺丝,要将螺丝拧紧后,反向退回三分之一圈,这样既能有效固定,又不会因螺丝过紧、时间一长造成玻璃材质的灯球开裂。”陈春光说,对华灯人来说,夏天是藿香正气水味的。登台作业前,一瓶藿香正气水,下来还得再灌一瓶。
万钧之力,护毫发之安。2019年国庆70周年庆典前夕,陈春光带队对华灯进行“美颜、体检、治病、强身”四层次隐患排查。连续40小时值守中,他们用棉签蘸酒精擦拭灯罩缝隙,连0.1毫米的裂纹都不放过。当庆典烟花与华灯光芒交相辉映时,这群“隐形守护者”终于露出欣慰笑容。
技术创新:给供电系统加上“九条命”
面对历史悠久的华灯,陈春光深谙“守正创新”之道。他主导的光源升级工程,让华灯能耗降低70%:2008年将白炽灯更换为电磁无极感应灯,使用寿命延长至5万小时;2019年引入LED模组时,他创新设计可拆卸结构,使维修成本降低80%。
在2012年灯台改造工程中,陈春光提出“修旧如旧”原则:选用与天安门广场地面同源的易县花岗岩,创新四面开门装置提升维护效率。面对110座灯台需雕刻110种花纹的严苛要求,他带领团队昼夜奋战,最终让每座灯台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如今,华灯已迈入智能时代:单灯监测系统实时捕捉电流异常,4G通讯模块实现故障秒级预警,自主研发的“快切装置”更让供电系统拥有“九条命”。这些凝聚着智慧的创新成果,已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
跨越恐惧:高空下的成长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技术专家曾因严重恐高险些放弃事业。第一次登上10米高的绝缘斗臂车时,陈春光蜷缩在作业斗内冷汗涔涔,转臂时的晃动让他双腿发软。“当时真想辞职。”他坦言。
而当他落地之后,一位外地游客请他帮忙拍摄华灯下的全家福。镜头里灿烂的笑容,让他突然读懂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守护的不仅是灯,更是千万人的幸福记忆。”之后,他爬上斗臂车,在同事的鼓励下一次次挑战极限。两个月后,当他第一次独立完成高空检修时,俯瞰长安街的车水马龙,泪水模糊了视线。
绿色使命:照亮城市未来
作为城市照明绿色转型的推动者,陈春光的目光始终望向远方。2003年改造三环路路灯时,他独创“倒锥形基础”破解30米高灯杆稳固难题;2009年推广LED路灯时,他制定技术规约实现配件通用化,该成果获全国职工创新一等奖。
在2023年最新改造中,华灯加装了倾斜监测模块,游客扫码即可了解灯具历史;配电系统预留光伏接口,为未来新能源接入做好准备。“不是功率越低越好,而是要在亮度、寿命、节能间找到完美平衡。”这是他坚持了25年的技术哲学。
薪火相传:让匠心永续闪耀
在徒弟裴希瑶眼中,师父是“行走的教科书”:检修时坚持手写记录,创新时反复验证数据,甚至能闭眼画出华灯电路图。25年来,陈春光带出23名技术骨干,参与编制4项国家标准,将华灯班的经验转化为行业规范。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他在探索新的华灯光源的同时,潜心研究道路照明管控系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路灯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要让华灯既留住历史温度,又焕发现代光彩。”站在新起点上,这位49岁的“掌灯人”依然充满激情。陈春光用25年光阴书写了一部城市照明史诗。 正如陈春光所说:“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灯,而是城市的光明与温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