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生态环境局近日帮助辖区内某佛具加工企业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转型,通过预约上门服务,助企专班快速解决了该企业环保准入和污染防治疑问。
该企业近三年效益连续下滑,转型建筑垃圾回收的念头刚萌芽,环评准入、污染防治等问题就让企业负责人蔡先生犯了难。
“我准备建设2条破碎线,破碎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噪声、灰尘,但是这个地点距离居民区不是很远,我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噪声、灰尘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会不会因为噪声、灰尘投诉而被罚款?我对这些心里完全没底,内心非常焦虑,所以想请你们到现场给我指导帮助。”蔡先生在预约电话中说。
“我们接到预约申请后,立即启动预约上门服务机制,安排由环评业务骨干、执法骨干、法律顾问组成的助企专班赶赴现场,开展服务指导。”厦门市翔安生态环境局局长王剑波介绍。
助企专班一边听取蔡先生的介绍,一边在现场查看建设项目平面布局、周边敏感目标等。环评业务骨干沈忠诚打开智能地图管理系统,进一步确认项目地理位置、用地范围及边界,初步判定其符合《厦门市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环境管理清单》《厦门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综合管理名录》准入要求及“三线一单”管控要求。
助企专班确认项目地理位置、用地范围及边界。王漳武摄影
“经现场查看,初步判定可以在该地块上从事建筑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鉴于您选定的厂址距居民区最近的地方约200米,建议破碎线安装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并做好进一步做好减震降噪措施;厂房四周分层安装喷淋降尘设施;合理安排生产作业时间,减少午间、夜间生产作业,还要加强对员工、货车驾驶员的教育引导,落实好噪声、粉尘防治措施。”执法骨干石斌向蔡先生介绍。
助企专班建议破碎线安装远离居民区一侧。王漳武摄影
助企专班还向蔡先生介绍了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其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并提醒其合理安排建设进程,加强日常管理,避免因“未批先建”“未验先投”而受到行政处罚。要特别注意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在通过环评审批后才能开工建设;项目建设期间要落实好“三同时”;项目建设完成后及时进行验收,并加强运行期间的日常管理。
“原本想着要跑断腿问政策,没想到你们带着方案上门热情帮扶,消除了我的疑虑。当初犹豫不决不敢转,现在准备放手干。”蔡先生说。
“深化预约上门服务机制,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措施。今年以来,我局已派出助企专班27次,为辖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环保服务,助力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王剑波介绍,今后将不断拓展预约上门服务内容和范围,更好地服务企业绿色转型。
如今,蔡先生的转型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按他们的建议,我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转型项目既合规又省心。”蔡先生说,生态环境部门给了我转型帮助,也给了我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