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王宇实地检查工程建设情况。 (贵州水投集团供图)粟超 张霖
在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黄家湾水利枢纽公司副经理王宇的办公室里,满满当当的工程资料占据了办公桌大部分空间。
环顾四周,办公室的三面墙上,张贴着干渠与松白、水宗水塘支渠等主要标段的形象进度图,一旁简易的白板上,记录着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的综合信息化、田间工程、水塘支渠等工程部位的进度、质量、安全及方案等重点工作安排。
“资料太多,放在桌上方便随时查阅。这些进度图和白板上的数据,能让我时刻掌握工程进度,进而规划工程下一步的施工安排。”初次见到王宇,他皮肤黝黑,后脑勺出现些许白发,戴着黑框眼镜,一身纯黑着装显得格外干练,眼神中透露出的认真劲儿,让人感觉他有些严肃。
谈及水利工程建设,王宇眼中满是深情与回忆。今年57岁的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投身水利事业,至今已扎根36年。
“我父亲从事水文工作,受他影响,我也选择了水利行业。”1989年7月,王宇从贵州工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毕业后,进入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一干就是11年,参与了试验、设计、质量监督、监理等多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日后在水利工程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王宇于2010年3月报名参加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进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桂松建管部工作,参与了贵州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吃完早餐就奔赴工地。100多公里的路程,十几个工地,要现场了解问题,迅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在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8年里,王宇大部分时间都穿梭在各个工地之间,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其中,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白天奔波在现场巡查检查、解决问题,晚上学习、查阅资料,摸索黔中水利枢纽中更适用于建设的新模式、新思路和新方法,使得管辖的桂松干渠C3标上寨隧洞成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第一个贯通隧洞。
在桂松干渠三轮坡、叶家河等隧洞开挖阶段,王宇及时发现隧洞在洞口开挖时与之前勘测的地质情况发生明显变化,继续按照原来的开挖方式进行边坡切脚存在安全隐患,无法完成洞脸挂口。他组织设计等参建单位,通过现场地质勘测分析,果断采用提前进洞的方式,解决洞脸开挖问题。这种方式既解决了边坡的安全隐患,又推进了隧洞工程的进度,在桂松干渠三轮坡、叶家河等隧洞工程后,提前进洞以及明洞等方式在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隧洞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
“水利工程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多年来,王宇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干工程要提前预判,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设解决方案。同时,要站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快速推进的同时,保障施工安全。”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后,王宇又踏上了新的征程——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王总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他丰富的水利工程建设经验,让我们有了‘主心骨’,工作起来心里特别踏实。他不仅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实施,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和严峻的施工环境。”黄家湾水利枢纽公司技术质量室的金黎明同王宇在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走过了6年时间,他深知王宇的每一项决策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王宇对工作充满了无限热情,不仅致力于提高工程质量,还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他主持完成的风光互补自供电智能测控系统在输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显著,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降低了工程成本,该成果被纳入2022年水利科技成果公报,并在行业内获得广泛推广应用。
长期奋战在水利事业一线的王宇,还完成了《水利枢纽软基渠道工程地质评价》《水利工程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研究》《大跨径梁式、拱式渡槽充水试验及检测研究》《水利枢纽高大跨渡槽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对策分析》《帷幕灌浆检测对大坝蓄水安全鉴定的作用》《堆石混凝土在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等一系列学术成果。
凭借卓越的表现和不懈的努力,王宇收获了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奖铜质奖、贵州省土木建筑工程科技创新二等奖、贵州省职工绿色增效劳动竞赛先进个人、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先进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