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浉河出好茶,一杯蕴芳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古称“申国”,位于豫南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是全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这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有2600多年的种茶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产出的信阳毛尖久负盛名。
到浉河来,体验山水风光之秀美。浉河区四季分明,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70.1%,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级园林城市,浉河区步步是景、处处是画,境内的国家5A级景区鸡公山,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享有“云中公园”之美称。此外,“豫南明珠”南湾湖、“千里淮河第一坝”出山店水库等丰富的水文资源,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灵秀之气。来到浉河,就是共赴一场生态如画的美丽之约。
到浉河来,感受历史人文之魅力。浉河茶,始于春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千年茶事如浉河之水绵延不绝。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赞誉“淮南茶,光州上”,这里的光州就是今天的信阳。宋代文豪苏轼游经浉河,留下“淮南茶,信阳第一”的赞誉。明清时期,浉河茶更是跻身贡茶之列,成为宫廷案头的“山水珍馐”。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58年,信阳毛尖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到浉河来,品味生态香茗之清鲜。浉河区位于北纬32°,是黄金产茶带核心区域,年均气温15.2℃,空气湿度75%。山间常年云雾缭绕,酸性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高达3.8%,“五云两潭一寨”八大名茶山头昼夜温差超10℃,茶树生长周期延长20%,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绿茶高出26%以上。这般“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融合,造就了信阳毛尖“鲜爽甘醇”的独特风味,成为中国绿茶品质的标杆。
以文化铸魂,推动茶旅融合出彩。依托中国十大名茶的“金字招牌”,浉河区深入挖掘茶文化资源,支持、保护和推广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工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坚持以茶为媒、融合发展,新建茶庄园37家,打造十大茶坊、何家寨露营基地等36个网红打卡地,推出毛尖啤酒、茶冰淇淋等9类文创产品,2024年吸引游客1633万人次,旅游收入69亿元,带动3.2万茶农年均增收1万8千元。如今,“围炉煮茶听山雨,帐篷夜话望星河”已成为浉河茶乡的新名片。
图为浉河区数字化智能生产线(信阳市浉河区供图)以科技赋能,提升茶产业发展支撑。浉河区首创“山水浉河·云赏毛尖”区块链溯源体系,覆盖2万6千亩核心茶园、147家茶企,真正实现“一片叶子一张身份证”,让浉河茶溢价率提升20%以上。积极开展“大院大所”技术合作交流,与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团队共建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线,让信阳毛尖加工效率提升4倍,品质稳定性达到领先水平;成功建立“产学研”基地12个、国家级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平台5个,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以产业引领,夯实富民强区坚实基础。作为中国第一大绿茶县区,浉河区现有茶园63.5万亩,茶叶总产量5.7万吨,涉茶综合产值117亿元,产量领先全国。当地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建成“信阳10号”优质茶苗基地5千亩,机械化采摘面积25万亩,实现良种覆盖率98%。借力“一带一路”,推动信阳红、乌龙茶走进中亚、东欧10国,2024年出口量1800多吨,今年3月,首批信阳毛尖通过中欧班列直抵汉堡,国际市场新局面逐步打开。
杯里绿茶香代酒,一盏清茗觅知音。在浉河,一杯清茶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与产业的交融,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诚邀四海宾朋前来浉河区游山玩水、品茗赏茶、投资兴业。
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