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李越
4月27日4时,阜新市太平区水泉镇塔子沟村的16栋村集体大棚里已经热闹起来。村民三三两两地钻进大棚里忙活,将成熟的草莓、西红柿打包,给生长中的果蔬掐尖打杈……大家分工明确、动作熟练,天还没大亮,大棚里当天的农活儿已接近尾声。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白雪冰的手机响起,他与对方简短交流后,指挥村民将打包好的西红柿运到大棚外。原来,采购商已经到村口了。
如此忙碌且充实的场景,每天天明时分都会在塔子沟村的大棚里上演。“自从咱村建起大棚,搞起了果蔬种植,大伙儿就捧上了‘金饭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董李擦去额间的汗珠,开心溢于言表。
过去的塔子沟村可不是这个样,土地瘠薄,农民靠种玉米大田过活;看天吃饭,十年九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缺少“来钱道儿”,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村里越发没有生机和活力。直到退伍后的白雪冰返乡,带领村民发展设施农业,塔子沟村才迎来转机。
“我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对家乡有感情,不想看着大伙儿受穷。”白雪冰说,要将村民都“链”到增收的产业链上,设施农业是个理想的选择。于是,他牵头带领村民成立了塔子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村里集中连片的土地建起16栋大棚,种植多个品类的水果和蔬菜。
为避免作物扎堆成熟导致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合作社采取错峰种植的方式,四季有果,让村集体收入“不断流”。
“每个大棚定植时间不同,正好能错峰收获,啥时候来都有果。”白雪冰用1号棚举例,“去年8月种草莓,今年1月成熟,能卖到5月份。之后种西红柿,下茬再种豆角……14个月的时间里,可产三茬作物,总收入保守估计有10万元,村集体的腰包越来越鼓。”
大棚生“金”的同时,也给村民创造了就业岗位,让大家有了打工收入。董李说,在大棚里干活,四季有收入,守在家门口,村民一年到头都有钱赚。还有部分头脑灵光的村民,将目光锁定在销售端。比如村民马庆振搞起了果蔬批发,不仅让大棚里的产出能更快“消化”,也增加了经营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