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工作是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抓手,是协助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以来,广大市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积极通过提案履行职能,共提交提案材料631件,经审查立案579件。
为聚焦重点、确保办理实效,市政协经综合研究、多轮遴选,最终确定由市委、市政府领导领办,市政协领导督办的6件年度重点提案,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利用一揽子增量政策契机
向上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向上争取资金,对破解项目资金瓶颈、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减轻化债压力,使地方政府腾出更多的资源发展经济、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巩固基层“三保”,是地方政府更好地配置资源、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当前,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落地,内容涉及扩内需、助企帮扶、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国各地积极谋划、多措并举向上争取更多资金支持,竭力将国家政策红利转化为地区发展实效,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董远勇委员认为,相较于向上争取资金成功地区而言,昆明市仍存在重视程度不高、产业特色挖掘不深、项目储备量不足、部门联动协作不够等问题。对此,他提出《关于利用一揽子增量政策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向好的建议》。
该提案提出,我市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围绕“两重”、“两新”、“三大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重点支持方向,紧扣防洪减灾、城市排水供水设施建设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危旧房和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项目、安全生产基础设施等支持领域,深度挖掘昆明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磨憨沿边产业园、台商产业园建设等我市特色资源潜力项目,全力以赴做好项目策划谋划储备,最大程度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
该提案建议,向上争取资金要“抢前抓早”,在摸清下情、提前谋划上狠下功夫,在向上沟通、主动对接上狠下功夫,在及时跟进、闭环管理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提升项目谋划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盘子”里,力促更多项目获得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同时,建立向上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内部或外部审计,建立反馈和调整机制,对项目进展和实际情况及时反馈,并据此适时调整资金使用计划。
推行食品安全“码”上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无小事。随着科技发展、消费升级,食品生产业态日趋复杂、食品安全风险点更加隐蔽,隐患突出,常规监管方式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经营主体和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新需求。为更好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难题,民盟市委会建议利用二维码技术,采取信息化手段,对食品安全进行数字化监管,为此,提出《关于推行食品安全“码”上监管的建议》提案。
实际工作中如何切实实行数字化监管?该提案建议,采用二维码技术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具体操作可以借鉴电梯安全监管方法、流程和模式,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商家和经营主体源头赋上食品安全监管二维码(以下简称“监管码”),通过监管码链接锁定农产品种植生产端、食品加工流通端、商家销售端和消费端、监管部门监管检查端等端口和主体。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了解所购买农产品种植生产和食品生产制作监管的全过程,做到消费者无码不购、平台无码不推、商家无码不售,所有程序均在手机上操作完成,通过“一码全知”,实现“码上监管”。
该提案提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发现企业和经营主体有违法违规行为或商品存在质量和安全等问题时,可以通过“监管码”中的“投诉举报”专栏进行实时举报,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有效实现全民参与监管。
此外,提案还建议构建数字化食品安全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监管信息在平台共享和流转,通过平台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监管效能,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实现监管科学化、智慧化、人性化功能整合,通过引导知名商家平台共同参与,激发在线平台经营主体维护食品安全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群众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安心消费。
因时因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当前,由于学龄人口数和结构性分布的变化,对我市教育规划布点、硬件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储备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引发教育总体规模缩减、生源竞争加剧、资源过剩等问题。据此,民建市委会认为,面对学龄人口减少的趋势,需要全面认识、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从“健全生育支持体系”和“提高人才红利”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的作用,并统筹当前和长远,兼顾人口变化、城镇化速度、社会经济结构、教育发展水平等多个因素,将学龄人口减少作为调整教育结构的有利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在重点提案《关于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议》中,民建市委会从完善学位需求预测和调整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师资动态调配机制、拓宽服务对象提高教育质量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提案提出,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学龄人口变化、未来趋势及学位供给进行科学测算,以学龄人口数量和变动态势为基本依据,完善学位需求预测和调整机制,做好适龄入学人口变动的科学应对,统筹安排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的合并、资源整合,提高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提案建议,详细梳理近些年在编、聘用教师流动情况,摸清全市教师总量;完善教师补偿调配制度,合理调配城乡教师人员配比;以公办教师配备为重点加大对公办幼儿园和学校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办在编教师比重,稳定教师队伍;对具备流动条件的集团化办学学校,进一步落实教师轮岗锻炼方案。
此外,提案还建议扩大普惠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有序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推动高质量办学,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划片招生范围,着力解决幼儿园、学校布局和学龄人口分布不匹配的问题;推动闲置校舍改建为公共服务场所,向社区邻里中心和养老服务驿站转型,以应对学龄人口下降造成的冲击。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民营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昆明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此前,市工商联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企业随机谈心、座谈交流沟通等方式,发现昆明市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为此,市工商联提出《关于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并被列为年度重点提案。
提案建议用好省市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统筹在昆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以联合筹建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为引领,以建设一批云南实验室为支撑,以广泛推进一大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基础,在经开区、高新区等园区建设创新平台供民营企业使用,打造形成“金字塔”形的创新平台载体集群,全面提升全市创新平台的能级水平。
同时,支持民营企业建设一批专业创新平台。科学配置政府财政引导资金,支持企业联合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结合企业优势领域和昆明重点发展产业方向,每年组建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最大程度保证企业自主运作的独立性。支持民营企业积极申报和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牵头组建技术创新中心,并引导一批关联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开展协同技术攻关,形成“中心+若干”专业化创新研发机构的联动创新平台。
提案还提出,各级政府需要加强优质科技资源有效集成,持续推进面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昆明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建设,获得财政引导资金的各类平台须加盟网络,向更多民营企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
区域性国际会展之都
随着全球经济深入发展,会展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城市品牌塑造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市政协委员李涵认为,昆明具备成为区域性国际会展之都的潜力,将昆明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会展之都,不仅能够推动本地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还能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她提出《关于将昆明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会展之都的建议》,并被列为年度重点提案。
目前,昆明已具备较强的会展产业基础,拥有一定规模的会展设施和丰富的办展经验。然而,与国际知名会展城市相比,昆明在会展规模、品牌影响力、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为此,李涵委员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周边酒店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引入先进的展览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确保能够满足国际大型展会和展览的需求;依托昆明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并争取落地在昆明长期举办;建立健全会展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会展项目的竞标和合作,引进更多国际知名展会和会议在昆明举办;优化政策环境,为会展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保障。同时,加大对昆明会展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平台,提升昆明会展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该提案还建议,在会展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会展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会展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持续做好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生物多样性是昆明市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然而,近年来,昆明市生物多样性面临着栖息地被破坏与破碎化、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过度开发利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的稳定。为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市政协委员丁晓曦提出《关于持续做好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建议》,并被纳入年度重点提案予以督办。
提案建议,要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统筹协调,制定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保障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建立先进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实现对保护地内生物多样性的实时、动态持续性监测。同时,强化科技支撑,重点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入侵防控等关键技术的攻关,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生态系统变化、利用基因技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等,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率和精准度。
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进一步完善昆明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轿子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保护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能力。针对滇池流域、阳宗海流域以及其他生态脆弱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依据监测数据对昆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变化趋势、面临的威胁等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发布评估报告,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丁晓曦委员认为,要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打击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此外,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建立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台和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记者陈思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