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既为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样子、保持自己的节奏。中国的处变之道,再次印证了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基本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立足点在于走好自己的路,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
中国经济一季度实现了来之不易的“开门红”,如何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备受关注。日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并作出重要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四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一揽子细化政策举措。积极有力的行动,持续给市场注入强劲信心。
近些年,世界经济复苏疲软、需求走弱,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美国脱钩断链、关税霸凌的反复折腾更给全球发展带来重重阴霾。面对逆流、寒流的严峻冲击,中国成功稳住了经济大盘,特别是自美国掀起全球关税风暴以来,中国态度鲜明、针锋相对,反制组合拳系统有力,宏观政策储备充足。可以说,美国的霸凌踢到了铁板,中国对风浪早有预判,不仅心中有数,更是手里有牌。
既为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样子、保持自己的节奏。中国的处变之道,再次印证了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基本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立足点在于走好自己的路,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巨大、向上发展的国家来说,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归根结底属于外因,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能不能在新征程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要看内因,看我们能不能练好内功。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周期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国际经贸斗争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显现,在层层传导中还将出现新的阵痛。在这场持久战中,更要头脑清醒,“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办好自己的事,关键要立足长远、主动应变。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应对狂风暴雨时就有更多主动。回首过往,正是我们保持着足够的危机意识,才在一个个领域主动“丢掉拐杖”,也正是这种自力更生的姿态,成就了抵御风险的制造业家底,锻造了复兴号、港珠澳大桥、“天宫”等国之重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各行各业都不免遇到新的发展变量,但必须把握战略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做到既解决眼前问题更为长远发展助力。
办好自己的事,关键要抓好创新、攻坚克难。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硬核支撑。8年贸易战的淬炼,催生了中国的“危机红利”定律,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我国基础研究还存在差距,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卡脖子的情况。惟有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机制,才能更好鼓励科研工作者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汇聚而成的将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向上生长、向好突破的支撑力量。
办好自己的事,关键要做大市场、共享共赢。需求侧是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方面,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挖掘内需增量,就是撬动发展增量。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意味着中国巨大的内需潜力。创造有效需求、增强消费意愿,宏观政策还有很大施展空间,这也将显著增强我国经济内生动力。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的同时,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特别是在今天,面对高关税持续压缩对美贸易空间,内外兼顾,打通两个大循环,是对冲外部风险的明智之策,更是构建自主可控供应体系的必经之路。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直面挑战,反而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精神”的历史分量,体会到“中国力量”的现实质感。“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对于一个矢志复兴的民族而言,眼下的困难终将沦为历史的尘埃。干在当下、谋划长远,中国必将赢得战斗、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