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厦门同安:人才入阡陌 “种”出好“丰”景
科技特派员在厦门同安区军营村指导养菇户。 夏海滨摄【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符晓波 通讯员 黄静怡
近日,厦门市同安区军营村50亩菌菇大棚迎来平菇丰收季尾声。看着工人们将一茬茬平菇装车运走,厦门菌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雷声雄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9月至今,大棚共收获平菇约60万斤,比山下同规模大棚整整多了20万斤,增产33.33%。
菌菇大棚的增产是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同安区积极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累计派遣6批“下派制”科技特派员共161人,在农业增效增产、特色产业振兴、科教文卫下乡、服务乡村企业发展等方面结出硕果。
菌菇大棚搬上高山
坐落于厦门第二高峰状元尖脚下的军营村,平均海拔900多米,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高山村。把菌菇大棚搬上海拔近千米的高山,是科技特派员给村里出的高招。
去年,在科技特派员的带领下,雷声雄上山考察,在此之前,他完全没想过把大棚盖到高山上。
“军营村等高海拔山区,山上山下温差可达10摄氏度,夏季温度仅为20多摄氏度,正好是适宜食用菌生长的条件。”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同安2组组长连振华说,“高山效应”不止于此,山上温度较低,平菇搬到高山上,全年可种,能实现反季节种植,适宜种植期比在山下至少翻一倍。
听了科技特派员的建议,雷声雄选中军营村一片荒地建设大棚,并于去年9月正式投产。令人欣喜的是,大棚仅半年时间便回了本。“一摸菌盖就知道,特别厚。平菇还是喝山泉水长大的,口感好。”雷声雄说,得益于温度、土壤、水源等条件,平菇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上佳。
普通平菇市面上每斤卖3元,高山平菇每斤不仅能卖到4.5—5元,还供不应求。雷声雄决定关停山下的菌菇大棚,并将高山大棚扩张到170亩。为帮助雷声雄节省成本,科技特派员、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慧萍发挥机电专业所长,为其量身定制大棚轨道传输系统,方便在仓库与多个大棚间传输原料。
“资源链接、技术支持、政策宣传,我们科技特派员要‘带着头脑’来服务。”连振华说,去年6月底以来,同安2组立足莲花、新民、新美3个镇街,进村调研56次,对接生成5个项目,带专家上门出智出力成为常态。
提升服务基层实效
近日,厦门市同安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率队赴同安区四林村,实地调研和鸣花卉蝴蝶兰种苗基地,鼓励企业申报科技特派员服务载体项目。该基地是国内外领先的蝴蝶兰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基地,每年生产、销售蝴蝶兰种苗5500万株,让村集体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目前,四林村设立的科技特派员工作室,已成为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抓手。
科技特派员以创新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厦门同安区一道亮丽风景线。近年来,同安区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11个镇街分别设立11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根据每个镇街的产业特色和需求,针对性派驻“下派制”科技特派员3名,推动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走实走深。
记者了解到,2024年,棚架式果蔬采摘机器人设计与应用、百香果新品种的生态栽培技术推广、厦门市科技特派员草莓生产苗繁育示范基地等项目被确定为2024年厦门市科技特派员专项创新服务载体项目。其中,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棚架式果蔬采摘机器人,可实现采摘路径规划、果实智能识别、自动采摘收集,研发完成后将在同安乡村广泛应用。
不仅如此,同安区科技特派员立足服务“三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由农业向工业、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电商等方向拓展。据统计,第六批科技特派员下派以来,累计培育孵化项目及转化科技成果11项,开展技术服务157次,帮助农民增收75.8万元。
同安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活动组织、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平台服务、破解发展难题,打造典型案例、扩大示范效应,持续提高同安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实效。”(符晓波 黄静怡)
原标题:厦门同安:人才入阡陌 “种”出好“丰”景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