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商报
在城市商业版图不断革新的当下,社区商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4月29日,原伊藤洋华堂亚运村店经过改造后,以华堂·新辰汇的新面貌正式入市。北京商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此次华堂·新辰汇摒弃此前的传统百货店模式,改造为社区型购物中心。传统零售大幅减少,增加了众多体验型业态,其中不乏首店品牌,整体商场主打“小而精”。随着商业比拼的升级,社区商业项目的形态日益丰富,“小而美”“小而精”的项目纷纷涌现,通过对老旧商场的全面爆改,注入前沿理念和品牌集群,在服务层面加强,逐渐成为商业领域的新风口。
经营品类扩增
重装焕新的华堂·新辰汇打破了以往的百货定位,变身为集时尚、休闲、民生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空间。北京商报记者走访看到,经营品类相比之前更多元化,将购物、餐饮、文娱、健康等多元业态融合,涵盖潮趣快消、本土精品、高端餐饮、影院、健身搏击等。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看到,众多首店在项目更新后引入。北京首店“见黔山贵州酸汤火锅”“湘婆婆湘潭菜馆”、区域首店星巴克臻选、Lavazza、Grid coffee、费大厨、火星宠物超市等,都已经入驻该商场。新辰商业集团副总裁汤英华介绍,通过精准分析周边1.5—2公里的顾客需求,引入近30家北京首店和区域首店集群,一大批热门网红品牌和特色美食,将会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在休闲娱乐业态上,华堂·新辰汇还引进了中影数字影院、优享健身、雅澜养生等服务品牌。重装打造的童趣天地儿童区覆盖游乐设施、儿童服饰和儿童玩具等。
据悉,2024年上半年,新辰商业集团与北京华糖洋华堂签约,超市业态依旧由北京华糖洋华堂运营,超市之外的商业区域将由新辰商业集团负责运营。二者联手之后,改造时间不足半年就迎来重装亮相,新项目的未来发展受到关注。
汤英华表示,华堂·新辰汇针对未来1—3年的发展规划制定了清晰的目标和策略。首先,计划进一步提升商场的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广泛的顾客群体。其次,持续优化品牌组合,引入更多国际知名品牌和首店品牌等,向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高质价比的商品和服务,持续通过顾客反馈不断优化服务品质。
“小而精”定位破局
当下,越来越多的新商业依靠大体量、多品牌成为区域乃至城市的新地标,而一些老旧项目难以与动辄十几万平方米的新项目相提并论,“小而精”“小而美”成为弯道超车的捷径。以华堂·新辰汇为例,该项目曾经是北京商业的标杆项目,但伴随周边一批大型新项目的开业,商圈内的客流被稀释,所以此次重装开业将目标客群放在了周边居民消费上,通过灵活适配社区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便利性,也能增加消费者日常高频次的到店消费。
汤英华透露,项目商业面积近5万平方米,改造后容纳的品牌约200家左右。在改造思路上,将大幅缩减的百货服饰品类面积调改成餐饮服务类业态,同时舍弃了部分招商面积作为公共空间。在出入口的街区式设计、商铺的开放式布局上,营造出室内街区室外化的消费环境。同时,中庭滚梯的炫彩灯光和LED屏,也为商场增添了科技、时尚元素。
公开资料显示,1998年4月,伊藤洋华堂在十里堡开出了北京第一家百货门店,此后在北京市场一度拥有11家门店,包括2013年3月于三里屯世茂工三负一层开业的食品馆。不过,自2014年开始,北京华糖洋华堂接连关闭在京门店,先后关闭了五棵松店、望京店、北苑店等。直到2017年丰台北路店关闭,伊藤洋华堂在京只剩下亚运村店一棵“独苗”,也就是如今的华堂·新辰汇。
跨界联动周边社区
伊藤洋华堂虽变身华堂·新辰汇,但在此次爆改中,仍保留了此前广受赞誉的日式服务。汤英华指出,在原有日式服务的基础上,华堂·新辰汇也进行了进一步提升。商场推出会员积分兑换机制、丰富的会员活动,消费者购物可累积积分兑换礼品或享受优惠。商场亦引入了高效的结账系统,大幅缩短顾客的排队时间;各楼层设置设计各异的休息区,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休憩空间。
与此同时,定位社区品质购物中心,如何加强与周边社区消费者的情感连接至关重要。汤英华透露,华堂·新辰汇正探讨与周边社区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推动区域商业繁荣。接下来,华堂·新辰汇将与周边酒店、餐饮和娱乐场所等建立联动机制,打造全场景的消费体验,与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共同打造“宠学日”、大学生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此外,商场还将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共同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新开项目还是待改造的老百货,社区型购物中心已成为社会关注点,行业中的竞争也在增加。对此,汤英华表示,区别于其他商业项目的成熟招商与可复制性,社区型商业项目需要根据区域客群消费特点进行深度调研后,一店一策设定改造思路。业态比例、品牌级次、营销手法等定位均需要深度匹配,才能促进项目的长期运营。
商业战略专家潮成林表示,国内传统百货的破局必须从场景体验、服务体验和社交属性三个维度出发,从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体验需求及社交需求,只有抓住了消费者的真实诉求,传统百货才能真正重生。
北京商报记者 刘卓澜 王维祎/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