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浙江杭州将全面停止电报业务,全国可提供发报业务的城市将只剩北京。在网络相当便捷的当下,很多人都已忘记,甚至未曾见过电报如何参与我们的生活,如何驱动时代的车轮。
因为电报按字计费,所以往往用词精简,一些日常的话语落于纸上时,情感便会显得更浓烈些。而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们仿佛再次看到那个“从前慢”的年代——从前的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电报这一通信形式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是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它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将信息发送,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比如,在我国标准电码本上,“你好”就是“0132 1170”,“再见”是“0375 6015”。
时光里的一封电报
纸短情长
比起可以洋洋洒洒打很多字的现代通信模式,按字数付费的电报明显更让人惜字如金。它让人学会,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将事情说清楚,如何用最简短的句子表达最丰沛的情绪。可以说,在通信领域里,电报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一代人的浪漫。
而在近两百年来,电报也不断参与着人类社会的进程,电报的哒哒声与时代发展的跫音一起,在历史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喜瑞哥哥当年上大学,到了学校后给母亲发了两个字的电报:刚到。哥哥名字中有个“刚”字,所以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刚刚到”,另一层是“刚,到了”。
1933年,痴恋张兆和的沈从文,请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去征询张父的意见,并向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父是极开明的人,他向来主张自由恋爱,曾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干”,所以,他欣然认可了沈从文。
张父同意后,张允和给沈从文发了一封电报,“允”。只一个“允”字,既是她的名字,又表达了同意的意思,被后人称作成就了这段姻缘的“半个字的电报”。
1948年12月30日凌晨,西柏坡的电报员苏采青像往常一样接收来自上海的电报。在联络中,她收到了“vvv”的电码——这意味着对方遇到了危险。苏采青的心沉了下去,她知道,对方一定出事了。
那一天,西柏坡收到的,是对四个月后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突破国民党防线起到重要作用的电报——国民党军队长江布防图。
2019年10月,时隔70年,苏采青向烈士发回一封明码电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一封电报可以承载
牵挂、思念与告别
去年,全杭州唯一一台还能用的发报机坏了,在那之后,电报都是由发报员在电脑上输入文字,打印后再寄出的。
就像前去打卡的年轻人乐此不疲地用电报发出那句“有事速回微信”一样,是一种奇妙的,两个时代的掌纹彼此贴合的时刻。
这些由打印纸发出的“打卡”电报,就像相机打开慢门模式,拍摄下时光交错而过的瞬间。
@杭州最后的电报员任宏我1981年参加工作,那是一个电报业务还辉煌的年代,当时的远程通信方式主要是长途电话和电报,一般家庭都没有固定电话,小到接车,大到报喜报忧,电报是重要的渠道。杭州报房曾经有300多个人,24小时运转,电报寄向全国各地和国外,有新闻电报、海洋电报、气象电报、银行电报等。
不少情书电报会用诗句作为内容,看到好的诗句,有时我们也会回味下。比如,一封发到杭州上城区的电报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庭前旧梅泛新香,当时故人,如今无在旁。醒时恐为梦一场,身事俱忘,何处是吾乡。”
@Kizard_春节和朋友相约互拍电报,上周收到了朋友发来的,祝我每个周一晚上都好。
@Genshinder8年前在音乐节认识的朋友,在电报关停前给我发了一封电报,望友谊长存。
@3.14115看到杭州电报业务终止,托朋友寄来收藏留念。也算是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回响。
@一般路过天气菌趁时间还来得及,在当下发一封电报——“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
下面这句话的电报码是7022 3109 2477 5116 1149 0637 0787 1947 5280 0207 1819 3057 1317,来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写在最后
电报退出历史舞台,仿佛是一种科技发展之下的,历史的必然。旧的通信方式会被新的替代,就像电话代替了电报,手机代替了传呼机……
这个世界每一秒都在被更新着,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方式可以变化,但依托于其上的故事历久弥新。
永不消逝的,不只是历史中电波的震颤,还有我们依托于其上的,永不磨灭的情感与记忆。
文丨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综合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钱江晚报等
部分内容来自小红书网友
图丨视觉中国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马文佳
编辑丨李柯谕 高少卓